行为金融述评:渊源\定位与在中国的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龙静 李延喜 发表于:2011-08-26 09:43  点击:
【关健词】行为金融学;标准金融学;有限理性;认知偏差;非有效市场
由于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这是对标准金融学的强有力挑战。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不同。标准金融学描述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一直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及其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的一系列问题(李心丹,2005)[1]。伴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出现以及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前提的标准金融学无法解释金融市场的大量异象,于是出现带着心理行为特征的行为金融学。
  
  一、 行为金融学的渊源和发展
  
  (一)由标准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
  1.标准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金融学开始起源。1952年,Markowitz最为著名的论文《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Mean-Variance Portfolio Theory),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这标志着标准金融学的诞生。Markowitz因为这个理论而被誉为“投资组合理论之父”,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64年, William Sharpe在他的老师Markowitz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单因素模型,购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6年,Stephen Ross发展了无套利原理,将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上没有免费午餐这样的简单命题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了富有影响力的套利定价理论(APT)。1970年,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MH)之后,Black-Scholes-Merton 建立期权定价模型(OPT),标准金融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逻辑更加严密的学科体系。
  2. 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
  由于金融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市场是否有效”,即资本和资产的配置效率。20世纪80年代,一些金融学家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开始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许多标准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学者们将心理学应用于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并因此涌现了大量实证文献,而逐渐成为越来越有活力的行为金融学派。这一领域国外称之为Behavioral Finance,国内文献称“行为金融学”或“行为经济学”。1999年克拉克奖的得主Matthew 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的得主Daniel Kahnerman和Vernon 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这些最为著名的奖项授予行为金融这个领域的专家,正是进一步说明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金融学这个领域的充分肯定。
   这段时期的两篇代表论文是Kahnarman and Tversky(1979,1974)[2][3]发表的论文“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和“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在行为金融学的专著方面,Shleifer(2000)[4]的“Inefficient Markets: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是第一本行为金融的学术专著。另外,还有Montier(2002)[5]的“Behavioral Finance: Insights into Irrational Minds and Markets”,Shefrin(2002)[6]的“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i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都是较为全面的行为金融专著。
  (二)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定位
  美国芝加哥大学Thayer教授提出,行为金融学应该是研究人类认知、了解信息并付诸决策行动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实验模型,它发现投资者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可预测和公正的,实际上,投资者经常会犯错。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人的非理性行为因素,包括投资者信念、异质性研究及投资者判断偏差等。
  饶育蕾(2003)[7]认为,行为金融学是基于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分析投资者的各种心理特征,并在此类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影响的一门学科。投资者是非理性或有限理性的人,非理性行为导致了市场的非有效性,进而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
  李心丹(2005) [1]认为,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及其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的一系列问题。
  De Bondt, W. and R., Thaler(1985)发表论文《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进而引发起行为金融研究的复兴[8]。此后,行为金融的研究不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原因有这样四点:①经济学开始回归经济行为主体,金融学顺应转向微观金融研究;②大量异象产生和心理学证明了标准金融学的缺陷;③对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行为金融理论在试图找出市场异象背后深藏着的更深层次的经济学解释;④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行为金融理论与标准金融理论比较
  标准金融学认为金融投资过程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一般均衡原理,依据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之下,推导出证券市场的均衡模型。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金融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反映了标准金融的研究思路和脉络。Shleifer(2000) 认为,有效市场的建立基于三个假设条件上: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由于投资组合和交易的随机性,也能抵消它的影响;部部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市场可以通过“套利”使价格恢复其理性[4]。
  李心丹(2005) [1]将行为金融的研究归纳成三层次:①有限理性个体研究;②群体行为研究;③非有效市场研究。这样,行为金融学的三个研究层次正好和标准金融研究的三个层次形成了对应关系:有限理性和理性人假设的对比关系;随机交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对比关系;完全市场假设和非完全市场假设的对比关系。这些对比关系见图1所示。
   表1将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假设和研究主题进行了比较,我们看到行为金融学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生命范式代替了标准金融学的机械式的力学范式,同时行为金融学承认标准金融学的范式在一定范围内正确。从研究方法上看,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在假设基础上建立模型,并用模型对金融市场的各种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不同之处是行为金融学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研究。
行为金融学是在标准金融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各自不同。标准金融学描述的是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学则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决策行为。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