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发展指数的原理、构建和应用(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汪毅霖 发表于:2012-08-21 20:23  点击:
【关健词】人类发展指数;生态文明;生态人类发展指数;混合人类发展指数;
表3确定合成指标分类数的关键统计量  从表3可以看出,4个综合指数的关键统计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直到合并为4类,SR2 和R2的变化一直比较平稳,而当从4类进一步合并为3类时,SR2激增,R2激减。因此,

  表3确定合成指标分类数的关键统计量
  
  从表3可以看出,4个综合指数的关键统计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直到合并为4类,SR2 和R2的变化一直比较平稳,而当从4类进一步合并为3类时,SR2激增,R2激减。因此,分为4类是比较合理的。当分为4类时,R2统计量的值均在92%以上,这说明组内离差平方和只占总平方和的不到8%,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异质性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换言之,按照4类进行聚类的结果能较好地体现出中国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差距。
  我们在方法上采用常用的欧式距离来度量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使用离差平方和法(即Ward方法) 进行聚类,聚类的结果如表4。
  表4对HDIh和EHDI分类的结果
  从聚类结果分析,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从HDIh来看,上海、北京、天津非常突出,而甘肃、贵州等省区表现不佳,但大多数省区集中于第二或第三等级。从EHDI来看,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凭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进入了第一级别,河南等省也因生态文明考虑的引入而升级;而辽宁、陕西等省区则因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而落入更低的级别;甘肃、贵州等落后省区在生态文明层面也无优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差距的形成既有历史遗留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存量影响,也有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差异造成的增量影响。从整体上看,经济增长是地区发展中的主旋律,而预期寿命和教育维度并没有与之同步增长。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差距造成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相对薄弱。
  根据我们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要全面提高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就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经济发展与健康、教育、生态等方面发展的同步性
  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要求放弃“GDP至上”的传统绩效评价体制,使用与人类发展更加紧密相关的各级政府绩效评价标准。政府的绩效应该从管理效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评价的根本宗旨在于供给公共服务,为全方位地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辅助。即是说,必须通过机制设计,使得较为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能够有激励在健康、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从而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全方位地提升人类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在各个维度的发展
  一方面,要进一步贯彻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较为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通过这种方式,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距,使其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健康、教育、环保等事业。另一方面,必须加大中央财政的区域间转移支付。在中国,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产品都由地方政府提供,财政压力在地方财政一边(OECD,2004),中央政府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提高落后地区自身竞争力。但现有的政府间财政转移体系设计欠合理,难以支持关键性社会服务所需要的资金,使得各地财政的不均衡状况不断加剧,进而在相对贫困的地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少,服务质量较低,而且把较大比例的成本转嫁给当地人口(世界银行,2003)。所以需要改革财务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减轻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实质上体现了政绩观的重构,即政绩评价标准在发生系统性的变化。在中国这样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国家,发展观的进步和政绩观的变化意味着国家整体前进走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变迁。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在未来的决策和服务中抛弃“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奉行“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判断政策和服务效果的最终标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透过生态人类发展指数观测各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有利于精确定量地了解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情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是极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阿马蒂亚?森.2002.简论人类发展的分析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6):3639.
  帕尔?萨基凯?福库达.2002.人类发展分析路径:检阅、反思和前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6):4046.
  世界银行.2003.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杨永恒,胡鞍钢,张宁.2006.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历史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J].经济学(季刊) (3):803816。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阿马蒂亚?森,让保罗?菲图西.2011.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M].阮江平,王海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OECD.2004.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国内政策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ATKINSON A B. 1970.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2:244263.
  HAQ M. 1995. Reflection on Human Develop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UMAYER E. 2001.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Sustainabilitya constructive proposal[J]. Ecological Economics,39:101114.
  UNDP. 2010.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R/OL]. 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10/.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2)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