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就业难诸多因素分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周永辉 发表于:2011-11-05 09:56  点击:
【关健词】就业 失业 马斯诺 教育体制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和当前教育体制及相关制度为切入点,论述了当前我国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

 2011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会上表示,为实现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目标,并圆满完成“十二五”就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国将全方位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问题。当前,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容忽视。鉴于此,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当前我国就业的一些因素。
  1.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劳动力总量过剩
  从根本上讲,我国就业难的根源在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决定了我国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事实将长期存在。“十一五”期间, 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500 多万, 按GDP 每年增长7%~8% ,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1100 万, [1] 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 1500万人,就业供需矛盾突出,整个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我们试图借助马克思基本失业理论来探讨我国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源所在,马克思研究失业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他在《资本论》中写到:“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这些不同的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同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方式”。[2]他进一步指出:“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预的动植物界。”[2]由此,奠定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告诉我们,“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决定作用。”
  我党纲领中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在此制度前提下所产生的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都将有其内在的就业规律。
  从劳动力需求层面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产业升级,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属于“资本驱动型”,物质资本增长率大大超过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增长率;竞争的加剧促使生产部门追求技术进步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快速调整,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势必会加速劳动技能的更新换代,一旦技术工人不能快速适应新的岗位劳动技能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实践证明,结构变动较快时期正是失业高峰期;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大量存在的隐蔽性失业经过下岗分流、人员流动和自主择业逐渐显现化,显形后的失业问题将极大地困扰招聘单位的招聘决策。
  从劳动力供给层面讲:当前形势下,我国新增劳动力最主要的四个渠道表现突出,其一,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总量连创新高;其二,农业的机械化解放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其三,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伴随孕育出大量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其四,国企改革的下岗分流所产生的再就业人员。由于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决定了这种“四峰叠加”的就业格局势必将长期存在。同时,尽管现存的就业困局将对国家的经济决策、产权政策及经济管理调控体系等外延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这种联动效应的政策博弈对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国劳动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短时期内很难改观。
  2.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而作者认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对当前形势下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研究启示尤为明显,盲目地追去高层次需求是以上两种失业类型原始动因。
  (1)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与摩擦性失业
  因为所谓“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短暂性失业。要满足高层次需求,不外乎有三种途径,第一,已就业者预期在组织内部难以满足高层次需求从而通过跳槽实现;第二,新进入劳动市场者通过花费巨大的搜索成本和机会成本来换取。第三,已就业者通过个人努力在组织内部获得激励实现;由于求职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劳动市场的动态属性及供需双方搜索匹配时差等因素的存在,期望通过第一、二种途径实现高层次需求的求职者就必然面临摩擦性失业的困局。
  首先,综合上述第一、二种途径的求职类别,即尚未获得高级层次需求满足的求职者,由于较低层次的满足在家庭的资助下无需工作都已经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所以很多求职者会存在盲目自信、急功近利、期望值过高的求职心理,加之教育投资过高产生的补偿心理[3],往往会极力偏向于搜寻能满足高级需求的工作,即希望找到有自己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在组织内部和外部都获得尊重,并且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近年来的公务员热就是很好的例证,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10月25日18时,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已经超过139万,平均竞争比例86:1。结合近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人数及招录人数数据如下:表一、表二
  通过对以上图表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数量巨大国家公务员考试队伍最终能够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排除已就业者可以在落考后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外,大量的应届生及重新就业者者短期内还将难以就业。
  其次,对于已经满足高层次需求的人,如果因季节性、结构性等失业因素而失业,在重新择业时,仍会受到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影响。已经习惯于高层次需求的失业者,短期内无法坦然接受职业生涯突变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较低层次的工作、生活模式。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概念,中心论点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4]。所以此类求职者往往会极力争取维持原有的优势状态,试图通过搜寻和匹配获得新的就业机会。但是,就劳动力市场而言,在就业信息相对对称的情况下,组织内部的职位、工资、福利待遇与岗位竞争强度成正比,高强度的竞聘态势也就意味着淘汰率的增加,求职匹配成功的概率就大为减小,如此势必增加摩擦性失业的时间。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