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抗争政治对政治认同的影响分析(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杨爽 发表于:2012-05-17 10:02  点击:
【关健词】抗争政治;影响;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美〕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李义中,屈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美〕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M〕.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

  〔参考文献〕
  〔1〕〔美〕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李义中,屈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美〕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M〕.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谢岳.社会抗争与民主转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维权主义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7〕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8〕孔德元.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24-128.
  〔9〕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J〕.社会,2008,(04):34-58.
  〔10〕王鹏.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J〕.政治学研究,2010,(05):1-5.
  〔11〕李德满.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述评 〔J〕.社会,2009,(06):189-227.
  〔12〕裴宜理.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03):4-8.
  〔13〕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J〕.学术月刊,2009,(05):5-14.
  〔14〕孔德永.对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6):113-116.
  〔15〕于建嵘,裴宜理.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J〕.南风窗,2008,(20):30-32.
  〔16〕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J〕.社会,2010,(2):215-234.
  〔17〕王菡.基于互联网的“抗争”与中国社会转型——以“网络维权”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8〕 汪玉凯.用改革化解中国社会转型三大难题〔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310627.html,2010-11-25/2011-2-2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