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民生理论与实践创新(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马德成 发表于:2010-11-08 10:16  点击:
【关健词】民生理论;民生实践;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生活改善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突出了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民生改善的整体性。近年来,中央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扭转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生活改善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突出了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民生改善的整体性。近年来,中央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扭转日益扩大的城乡发展差距;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旨在缩小日益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旨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央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城市居民在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建立起基本的保障,但是广大农村由于各种原因这种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近几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全国基本建立起来,农村养老保险也在加紧试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全体人民基本生活都将得到较好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几年来,在建立健全公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政府在全国城乡免除了义务教育学杂费,补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采取贷款助学、助学金和奖学金等方式保证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政府还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样就把人民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都纳入到政府保障范围。
  三、民生工作的总体布局更加完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民生。民生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的问题,而且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论述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生工作的总体布局。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人民总体贫困的状况,邓小平把经济建设确立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后来,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通过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措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各方面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机一步扩大,成功地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型,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生产力,提高了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不过,科学发展观不再强调单纯的经济增长高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单头突破,而是更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再强调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目的性价值。经济发展有助于改善民生,反过来,改善民生也有助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在后经济危机时期,保障、促进和改善民生,对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民生工作与政治建设密切相关,关注民生、促进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做好民生权益保护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民主法治建设部分,民权至上的观念贯穿其中。报告有关民主建设部分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权重合法权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报告有关法治建设的部分指出:“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报告还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性政府,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问人民谋利益。
  民生工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人民群众不仅需要高度的物质生活,也期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不仅如此,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的增强,将进一步增强自身权益的维护。
  民生工作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长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政治报告还具体阐明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下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
  四、民生工作的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深入了解,更加明确了我国民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切实改善人民生活,重点在农村。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出台涉农的7个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为改善农村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发布。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等七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2005年1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意见》发布,文件提出了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等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措施。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