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满意 娄玉钤 发表于:2014-02-24 20:13  点击:
【关健词】风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
2.3 内风致痹 风痹虽多为外风致病,然而其内风也可致痹。内风系指风由内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于肝在天为风,在脏为肝肝乃风木之脏。言

  2.3 内风致痹 风痹虽多为外风致病,然而其内风也可致痹。内风系指风由内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于肝”“在天为风,在脏为肝”“肝乃风木之脏”。言风从内生主要由于肝的功能失调所致。肝阳偏亢、虚风内动等则致气血逆乱,经络痹阻而为痹,如《证治准绳》曰:“行痹……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疼痛,渐入左指中。”若平素血虚之人,或病后失血伤精,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可致虚风内动进而致痹。如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言:“血虚生风者,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

     2.4 瘀痰痹阻 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侵入体内,荣卫凝涩,瘀阻经络、肌肤,若病情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则痰瘀更甚,痹阻加重,病情亦深。如《素问·五脏生成》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圣济总录》则曰:“风邪乘虚,与血气偕行,使营卫凝涩,随所注处,悉为疼痛。”《医门法律》也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清代刘一仁《医学传心录》曰:“风寒湿气传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瘀血……。”风邪可致痰瘀,而痰瘀又可致风痹。
  综上所述,风痹的病因病机不外“虚、邪、瘀”[7]
  三类,其基本病机是风邪为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肢体关节经络。本病以实证为主,病邪以风邪为主,可挟有寒、湿、热等邪,如风邪郁久化热,可致肢体关节热痛。但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虚以营卫气血不足为主,如风痹日久,复感于邪,内舍脏腑,可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心慌、气短、发绀、浮肿等,发展为脏腑痹,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3 风痹的主要表现
  历代医家对风痹的临床表现有着丰富而形象地描述。根据大量的文献来看,本病主要以“行痹”和“风痹”命名进行临床表现的描述,其表现基本相似,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古代医家对风痹的认识,笔者按其文献命名的行痹、风痹以及与风痹相关痹病分别进行描述,以便能更全面地认识本病。
  3.1 以“行痹”命名的主要表现描述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素问·痹论》)。“不仁则肿,……走无常处”(《备急千金要方》)。“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圣济总录》《普济方》、《金匮翼》)。“上下左右无留,随所至作……,行走无定”(《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其痹行,旦剧而夜静”(《儒门事亲》)。“行而不定”(《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冯氏锦囊秘录》《顾松园医镜》《医衡》《金匮翼》)。“病人一臂不遂,时复移在一臂”“两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后又肿,骨头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发时多则五日,少则三日,昼轻夜重,痛时觉热,行则痛轻肿却重……”(《证治准绳》)。“走而不定”(《寿世保元》)。“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景岳全书》)。“游走不定”(《医宗必读》《医学心悟》)。“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医宗必读》)。“痛无定处”“风胜则气纵而不收,故走注疼痛”(《证治汇补》)。“痛处行而不定”“游行不定,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走注无定”(《张氏医通》)。“走而不守,不拘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冯氏锦囊秘录》)。“不拘肢体,上下左右,骨节走痛,或痛三五日,又移换一处,日轻夜重,或红或肿,按之极热,甚而恶寒喜温”(《顾松园医镜》)。“游走上下,随其虚处,风邪与正气相搏,聚于关节,筋驰脉缓,痛无定处,……走注四肢肩髃……有肢节肿痛,日夜无已时”(《杂病源流犀烛》)。“历节作痛”(《医醇賸义》)等 。
  对行痹描述多为“行而不定”“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等,主要强调其“游走性疼痛”的表现,这是风痹所具有的特点。
  3.2 以“风痹”命名的主要表现描述 “肌肉顽厚,或疼痛”“肌肤尽痛,……手足不随”(《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普济方》)。“手足不遂,或肌肤疼痛,或肢体麻木”(《妇人大全良方》)。“风者其痛行动无常处”(《推求师意》)。“游走上下,无所留止,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为驰纵筋脉不收”(《奇效良方》)。“风多痛走不定”(《医学入门》)。“风多则引注”(《古今医鉴》《类证治裁》)。“脉尺寸俱浮微,身体不仁,血气凝聚,手足拘挛”(《明医指掌》)。“游行上下,随其虚实,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证治准绳》)。“走注历节,无非定所”(《景岳全书》)。“游走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医宗必读》《证治汇补》《杂病广要》)。“痹在遍身,走痛无定”(《医门法律》)。“遍身疼痛”(《证治汇补》)。“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而不定,故名行痹,此风邪为痹之症也”“风痹之脉,或见浮缓,外受风邪,或见浮数,乃是风热,或见浮紧,风寒之别,浮濡而涩,乃是风湿”(《症因脉治》)。“风入节络”(《医醇賸义》)等。
  明代之前对风痹描述多为“肌肉顽厚、疼痛”“ 肌肤尽痛”等,多尊《诸病源候论》之说强调受风邪之后表现的肌肤不仁等症状;自《奇效良方》将行痹称为风痹后,风痹多描述为“游走不定”等,也强调了“游走性疼痛”的特点。
  3.3 与风痹相关痹病的表现描述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素问·玉机真藏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金匮要略》)。“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遂。”(《诸病源候论》、《普济方》)。“风身体痛疼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普济方》)。“或淫奕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指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诸病源候论》)。“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风邪在于皮肤肌肉,历于骨节,即邪气与正气交击,故令疼痛也”(《太平圣惠方》)。“风走注疼痛:疼痛无常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中风百节疼痛:百节筋脉,拘急疼痛,寒热更作,不可屈伸”(《圣济总录》《普济方》)。“血风身体骨节疼痛:荣卫凝涩,骨节疼痛,不可屈伸也”(《圣济总录》)。“妇人血风肢体骨节疼痛,……骨节疼痛,肢体发热,口舌咽干”(《妇人大全良方》)。“风腰脚疼痛”“风不仁:……皮肤顽厚,无所知觉”(《普济方》)。“风冷痹,其证令人脚膝痛,行履艰难,四肢麻顽,身体俱痛,甚则有一身不遂者”(《普济方》)。“大概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医学入门》)。“风湿,其症头汗面黄,遍身重着,骨节烦痛发热,至日晡转剧,不呕不渴,恶风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难,脉浮虚而涩”(《证治汇补》)等。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