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干预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徐旋 发表于:2011-08-28 18:35  点击:
【关健词】区域政策 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制订并实施了不同的区域政策。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政策,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对城市发展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以经济特区为中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国内区域间低水平发展的格局,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实行配套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也向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倾余。1987 年10 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任务,并强调: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
  (二)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演变地区重点发展阶段
  1990年4月3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9 项政策规定,浦东开发进人了实质性阶段。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做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战略决策。
  (三)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为标志,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实现了第三次转移。“十五”计划明确指出:“国家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人,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区域政策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 我国区域政策中的利弊分析
  (一)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利
  1.培育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首先,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作为外生变量,有效地增加了重点区域的资源供给和各种需求的满足,更加刺激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次,在区域政策的支持下,使重点区域的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得以充分体现,相对降低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增加了比较优势,在原有的产业经济基础上,更容易接纳外来经济并与之融合,从而较好地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为重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部分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公路、小流域治理、草场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西部大开发和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不仅加大了中央财政对这些地区的投人,而且进一步加快了这些地区的体制改革步伐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为其创造了区域发展良好的体制环境。
  3.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板块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的情况下,区域之间的生产总值、人均GDP、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呈缩小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 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与此同时,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合计的比重均有所提高。这表明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
  4.丰富了区域发展的内涵
  从西部大开发政策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政策,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并初步取得了政策所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多项政策文件中特别强调农村、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的公共服务供给和对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的支持。在关于东部振兴的若干文件中,均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松花江环境污染治理、流域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专门强调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等。
  (二)我国区域政策的弊
  1.区域政策尚难于有效解决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部人均GDP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东部人均GDP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西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1991年东西部人均GDP相差1540.3元,前者为后者的208倍;2005 年东西部人均GDP相差14430元,前者是后者的255倍。区域差距的过大是导致收人分配不公、区域合作受阻、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它给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同时,区域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2.现代区域政策框架仍在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调整,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政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政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其次,在组织体系上,缺乏专门负责区域政策实施的职能部门;再次,区域的划分过于笼统,缺乏实施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区域政策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
  3.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在分税制以及现行政绩观的引导下,实现地方保护,加决地区经挤发展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其次是区域合作机制泛化。大多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协议轻实施。再次是对口扶持机制有待深化,提升落后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有待加强。此外,区域间的补偿机制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匮乏。诸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何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体制如何制定,流域生态如何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怎样进行等,都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