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计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吴瑕 发表于:2011-03-23 11:09  点击:
【关健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计;信息效率;激励相容
:“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是微观经济经典理论一“机制设计”理论的两大核心概念。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激励相容”是解决信息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只有将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为主要考核依据的学生素质纳入高等学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评价

“机制”这一概念,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或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或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即机理)等,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中,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内容、手段、方法、环境等综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彼此联系、作用、制约的联结方式,又是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组织而实现其预定整体目标的运行方式。探索与社会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旨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对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当前面对新情况、新形势的条件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模式沿袭至今从而导致诸多薄弱环节难以迅速、彻底改观的背景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结构优化、覆盖全面、管理科学、职责明确、关系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直是我们应该真正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机制设计”及“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理论的应用
  
  “机制设计”是曾经荣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微观经济经典理论。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机制设计理论是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即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机制设计理论通常会涉及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方面的问题。“信息效率”是关于机制实现既定目标所要求的信息量多少的问题,即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一个良好的机制必然是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来获取收益的。“激励相容”是“机制设计理论”开创人赫尔维茨教授1972年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如果在给定机制下,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每个参与者按照自利原则制订个人目标,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也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设计也可以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所提供的新方法和新观点中获有益的启示。
  重视“信息效率”问题是保证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良性循环的首要条件。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递过程,它要求所设计的机制只需要较低的信息输入成本。同时,任何一个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无疑也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效率问题一般来说属于经济问题,经济活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虽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立竿见影效果的教育活动,我们却不能否认其作用于经济活动从而产生的隐性的社会效益。在这个注重效益的时代,我们必须努力争取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效率”问题,实质上属于质量和效益问题。我们的中央和政府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并非下发了大量文件,下拨了大量专项经费就能使其产生明显实效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新的飞跃,我们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让高校管理者真正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被教育者的大学生如何真正重视自身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也就涉及到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问题。“机制设计理论”提出的“激励相容”概念是非常深刻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是一种常态,每个人在主观上都追求个人利益,按照主观私利行事。“机制设计”理论认为,除非得到好处,否则参与者一般不会真实地显示有关个人的信息。也就是说,除非于己有利,否则参与者一般不会对之兴趣盎然并为之倾尽心血。那么,在制度或规则的设计者不了解所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他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所制定的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一个激励,使参与者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所制定的目标。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在大学生、高校管理者、社会这个具有从属关系的三级结构中,大学生和高校管理者都是参与者,如何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如何确保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成为他们的自利行为和最优选择最终以利于实现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高效率”,是机制设计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效率”方面
  第一,形式主义盛行,信息成本过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谓大大超乎从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大多呈逐年递增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待遇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模更大了,数量更多了,规格更高了。但是,党政各级领导、各个相关部门都普遍是在口头上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极高的地位,部署起思想政治工作来,“墙上纸上、制度、措施、计划,一应俱全;大会小会、理论、经验、成绩,头头是道。”,“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的声音在高校校园里不绝于耳,似乎已然不能将成效不尽人意归咎于重视不够。在具体实际中,高校管理者们往往长年奔忙于科研成果、学术资源的不断丰富、办学规模的大力扩充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显然已经成为了众多高校管理阶层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真实写照。
  第二,信息重复输入,陷“老生常谈,收效甚微”之境。尽管无数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吁高校德育应致力于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现实层面,大多往往习惯于同一条老路、同一种模式。比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演讲比赛似乎已经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活动形式,但从内容来(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