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何跃武 发表于:2014-09-16 15:51  点击:
【关健词】【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继承和发展;区域文化;全球化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提出的重要命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高度重视其中的文化建设,也就是如何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区域文化发展中推进生态文化的全球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等四个方面分析和阐述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策略,从而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工作。

      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是在超越传统工业文明观的基础上,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与和谐发展的文化,才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在社会发展到经济生活空前繁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建立新的文化体系,通过生态文明观的艺术创作,建立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文化科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一、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意识的结晶,无疑具有历史继承性。事实上,当今的文化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化进而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号召,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儒家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释家提倡现世与来世之间的"和谐";西方文化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伊斯兰文化强调兼收并蓄、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追求创新、不断实践;印度文化注重来世。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体系的这些优秀智慧为我们创建生态文明的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面对工业文明在全球的快速推进,人类若不及时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目前的工业文明必将危及整个人类文明,及早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来摆脱人类的困境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人类的行为应始终秉承"天地一体,万物同源"、"生态文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摒弃千古争战"小我大"的恶习,保持心态、生态相宜,营造全球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厚德载物,惠及子孙,衍渡冰河,生生不息。
  人类社会应是生态文明社会,人应是生态人,居应是生态居,生活应是生态生活,产业应是生态产业,经济应是生态经济,环境应是天地和谐、生克平衡的秀丽生境。我们的理想应该是人类永续、自然万物永生、人类与自然万物永存!
  全球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框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作为治国方略的生态文明观,当前主要是价值观的重建;二是区域生态文明观,当前主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三是作为国际战略的生态文明观,当前主要是应对全球化,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
  生态文明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反思出的一种新的文明观,只有把政治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经济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以生态文明观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才是健康的,才是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长期以来,由于区域的分割、交通的不便以及通讯的落后等,人类形成了的不同生活和生态类型,进而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这种文化一方面有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另一方面有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不合理成分。这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弘扬并光大区域文化的先进内容,同时要打破区域分割,克服交通不便与通讯落后等不利因素,突破边境界限,使区域文化适应并融入全球一元化的生态文化体系。
  在提升和发展优秀的区域文化过程中,我们应从优秀区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尊重区域的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发展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尊重,是传统在发展基础上的不断延续。一种文化之所以经历数百年、数千年,根本就在于它的发展属性,对各种文化不断地对话融合,通过注入现代新理念,丰富其内涵。
  鉴于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唯一性、地球生物的生克关联性、人类未来命运的共同性,生态文化在本质上应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文化。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反思与观念表达,无论就人而言,还是就自然而论,生态文化都有着全球一体化的内在特质。
  二、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必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其传承与物质化无疑是借由一定的机制与媒介而实现的。一般而言,文化传承的首要机制就是文化,而其物质化的媒介则是科学技术。因而,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教育与科技事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因而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我们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尤为如此。要发展生态文明的教育事业,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到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态特征以及生态文明下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当前我国具体实际,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深化教育事业的综合改革",从而建立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教育体系。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时代,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应对生态危机的需要,也是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必然要求。近代科学技术的崛起只有200年的历史,全球性生态危机就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益明显,这种科技发展和生态危机并存的局面向进化着的人类意识提出了挑战。意识进化的历史远短于生物进化历史,非生态文明的意识还无力应付挑战,也无力给科学技术定向。要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界矛盾,关键在于促进全球生态意识的进化。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态价值评价,在全球生态意识的指导下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取向,建立具有生态价值取向的产业结构,这种具有生态价值取向意义的科学技术产业才是具有保持基因、保持人类持续发展、保持地球不至于毁灭的伦理意义上的第一生产力。我们正处在转折点,不完成这种转折,人类将会灭亡。这种转折意味着重建,即以生态价值为指导,重建文化意识、重建科学技术、重建经济秩序、重建全球生态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实践,实现人类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态化的水平上的生态复归。

     三、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
  文化只有经由交流与传播,才能显出其内在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党的十八大号召我们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与现代文化相匹配的现代传媒行业。在人类文明史上,传媒业已经历了前农业社会的非固定性媒介、工业社会的大众传媒和工业社会后期的电子传媒前后相继的三个时期和阶段。现代传媒可分为平面传媒、广电传媒与新兴传媒。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有利于促进现代传媒业发展的一些因素在不断累积。鉴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先进的现代传媒业为后发地区现代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