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普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奠基工程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关颖 发表于:2012-07-31 16:22  点击:
【关健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科学普及;社会科学素养;公众参与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社会科学普及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然而原有社会管理体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从官员到民众社会科学素养的缺陷,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隐性障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是:引领改革方向,促进观念转变;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政府官员到广大民众社会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这就有赖于以提高全民社会科学素养为己任的社会科学普及作支撑。
  一、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内在需求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在社会管理中,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改进,建构新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以实现新的社会管理目标。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始终建立在各个社会领域管理活动持续创新的基础之上,社会管理创新的频度越高、幅度越大,社会进步的速度就越快。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要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发挥推动和促进作用,实现社会管理的高水平,无论是为了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还是激发民众参与的热情,都需要有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引领方向,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需要培育运筹帷幄驾驭社会事务的能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具体任务是:“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1]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公民自治等无论哪个层面的创新,都与作为管理者个体的思维活动和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贡献程度,取决于自身的素养,尤其是社会科学素养水平。因为具有高水平社会科学素养的个人是形成科学决策、高水平的组织、优化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呈迅猛增长的态势。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思想库研究项目的最新研究报告,[2]目前世界上有5465家思想库,其中1777家在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思想库市场,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想库发展模式。美国思想库作为生产舆论和思想的工厂,其目标受众是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近20多年来,随着思想库的蓬勃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美国思想库逐渐加强传播其研究成果的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影响舆论和政策。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为政府提供新的思想和教育公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存环境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就业难、教育发展不均等、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影响了社会稳定,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我国的发展现实告诉我们:自然科学技术越发展,经济改革成就越大,对社会科学的期待就越高。因为社会是一个各个领域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整体,科学技术和物质领域发展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其自身来解决,必须有社会科学的参与。而且,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的主体作用越大,对人们认识社会规律的自觉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要求越高。
  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要实现诸多方面的转变:在思想观念上,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3]而实现这些转变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把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古今中外经验来实施。事实上,社会管理创新这一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也正是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社会科学发展和应用的范例。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巨大作用,我们不难看到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社会科学承载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是当今社会对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社会科学的普及则是社会科学履行自身使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展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当社会科学面对社会发展中提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形成理论创新成果的时候,需要通过社会科学普及将其传导给民众,使之形成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合理价值评判标准,并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进而才能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普及恰是我国在改革发展中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制度创新,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须臾不可离开社会科学普及这一基础。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隐性障碍:社会科学素养缺陷
  我国正处在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大量深层次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原有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构建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学者在谈及社会管理时指出: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系统还不完善;社会生活和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等。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而且要注重软件建设。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完善与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5]在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从官员到民众社会科学素养的缺陷,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隐性障碍。(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