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学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叶翠红 发表于:2010-09-16 09:29  点击:
【关健词】儒家仁学;选贤任能;培训;情感激励
儒家仁学是以仁为核心的一套系统的学说,当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现代管理科学中有关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等管理思想、方法和原则等都可以从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有益的借鉴。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将研究的目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许多西方学者研究后认为:亚洲经济的起飞和企业管理的完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根植于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力量。日本著名管理学家伊藤肇认为:日本实业家能够各据一方使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力的功劳应居首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了腾飞的进程,这使得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儒家仁学的思想概述
  
  “仁”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的是好的道德。 在儒家仁学中,“仁”大致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即“爱众”,是将爱父母,爱兄弟等血缘亲情延续和推广到社会其他人,用以保持人与人之间亲密和和谐的关系。
  二是指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论语•述而》:“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卫灵公》:“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三是指仁政。《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哀公问孔子:‘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回答:‘人道政为大。故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公孙丑上》:“以德行仁者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提出“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如果君主行仁政,那么“四海之外,皆举首而望指,欲以为君”。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继而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学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他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看作是做人之根本。并且主张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家庭伦理出发,将关心、爱护人的范围拓宽到家庭以外的社会其他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外,孔子还提出实行“仁”的方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要求人们站在其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事情,通过这个途径使人们相互关心、宽容和谅解,形成人与人相互关怀、相互尊重和相互体谅的社会公德。
  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论,把“民”看成是国家的根本,看成当政者管理的中心。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这就是当政者要重“民”的根本原因所在。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相当于“君”,而处于管理系统中的员工相当于“民” 。员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社会、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企业只有依靠人,开发人的潜能,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保障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二、儒家仁学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启示:
  
  (一)举贤任能,选拔适合工作岗位的员工
  孔子非常重视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全面考察人才的方法,如不偏听偏信,“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通过“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考核一个人在其中表现出的德与才。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做到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人唯亲,要摒弃个人的偏见与喜好,公平、公正地选拔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此外,孔子还提出:“无求备于一人”和“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的观点,要求管理者在选人时对下属不可求全责备,要有宽大的胸怀来接纳部下的一些缺点和不足,要看到下属的才能和闪光点,做到量才适用。
  选拔人才是企业补充新鲜能量的重要途径,要做好企业的人才招聘,首先,就要合理制定职位分析。即应用系统方法,收集、分析,确定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基本因素。为人才选拔制定合理的考察依据。
  [1]
  其次,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根据岗位需求挑选最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要尽量避免重个人偏好,轻能力考察,或寻找“超人”(即学历、能力、技能等诸方面条件都接近于完美的人才)等误区,这样有利于为公司招聘到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避免人才流失,稳定员工队伍。
  最后,要尽量使员工的兴趣、专长和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匹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和提升员工的满足感。
  (二)注重学习,提升员工自我价值
  儒家仁学管理思想非常重视学习,不仅重视技能方面的学习,而且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孟子详细地阐述了教育民众的重要性,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事各种行业的员工都会面临技能老化的问题,技能老化会使劳资双方都失去竞争优势。组织对员工进行培训是避免和处理员工技能老化的有效举措。然而,有些公司对员工的培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员工培训后的工作绩效远远低于公司的期望值,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培训内容与员工需求相差甚远,难以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或是难度过大,员工难以掌握;二是员工对培训的认知不足,没有认识到培训对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不情愿参加培训,或者不珍惜培训机会,应付了事;三是培训的方式单一、刻板,不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从儒家以人为本的维度出发,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前应当实事求是地对企业和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并且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个人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将技能提高培训与道德修养提升相结合,并依据成年人学习目的性强,实践经验丰富,分析能力强,记忆力较弱等学习特点,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方式进行培训。此外,还应当将培训和员工的技能开发、企业公平的绩效考核以及内部晋升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提升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