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戒》看张爱玲与李安的情爱观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吕静 发表于:2011-01-31 21:03  点击:
【关健词】《色•戒》;演绎;情爱观
[摘 要] 一个间谍故事,让张爱玲和李安情有独钟,一个毫不言悔地改写了整整30年,另一个则顶住压力将其改编成引起巨大争议的影片。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真相,在张爱玲和李安的手中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不同的演绎,则呈现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情爱观,一个解构了爱情

《色•戒》在张爱玲小说中不甚引人注目,然而张爱玲本人对该文情有独钟,在《惘然记》序中,她说道:“……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①
  而李安,在采访中则指出,《色•戒》是他最喜欢的张爱玲的作品,多年来他都意图将其改编为电影,终于如愿以偿,虽然《色•戒》公映后,因床戏遭到了舆论的非议,但依旧无悔。
  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令张李二人情有独钟,念念不忘?故事原型“郑苹如刺丁案”,又一次穿越历史的迷雾,吸引了受众的眼光。当然,小说与影视作品毕竟不同于纪实文学,面对同一个故事,张爱玲与李安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演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张爱玲和李安截然不同的情爱观。
  “郑苹如刺丁案”在20世纪40年代轰动上海。郑苹如,上海名媛,其父为国民党元老郑钺。上海沦陷后,郑苹如加入中统,利用中日混血的出身,成为一名出色的特工。后接受色诱暗杀“76号魔窟”特工总部主任丁默村的任务,于1939年12月21日实施暗杀活动,事泄被捕,于1940年2月被秘密枪决,死时年仅23岁。据记载,郑苹如临刑前神色从容,坦然对刽子手说: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其父郑钺因不愿出任伪职保释女儿,亦于1941年初抱恨而终,其未婚夫王汉勋,兄弟郑海澄均在对日空战中牺牲。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女子,为了国家,投入了敌人的怀抱,用自己的色相,去施“美人计”。据载,丁虽懊恼,却始终对郑不忍下手,最后还是其副手李士群瞒着他下令处决。从始至终,郑苹如都利用自己的美色玩弄敌人于股掌之间,这是何等的风情与从容。
  然而小说毕竟不是纪实,张爱玲毕竟是那个写《传奇》的才女,她以一贯的反高潮改写了故事,也引起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
  暗杀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改动的关键。历史上丁默村的逃逸乃出自本人的警觉,而张爱玲却石破天惊,在即将得手的关头,让美人临时变计放了他,这就使故事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忽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太晚了……‘快走。’她低声说。”②一刹那的心软,她放走了他。
  当然,更大的改动应该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取向,郑苹如决意要杀丁默村,对丁,除了虚与委蛇,并无真情。而丁默村却优柔寡断,显见余情未了。而张爱玲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让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更让他反噬一口:“他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③不但如此,他还在心里给自己的所为做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④读之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这毛骨悚然,恰是张文的魅力所在,她将这一段畸恋刻画得入木三分。
  王佳芝是美女,有虚荣心,更有自恋的幻想,台上台下,她都要“顾盼间光彩照人”。她的自恋幻想是行动失败的直接诱因,她自负于自己的美貌,潜意识里不能接受他不爱自己,易某无意间的一种神情诱发了她心里的柔情,使她放弃了理智,易某因此而脱逃,行动功败垂成,她也枉送了性命。也许,在说出“快走”那一瞬,她已看到了结局,然而正如张爱玲所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在情与理相冲突时,女性比男性更为冲动,然而这冲动,在关键时刻是致命的。
  和王佳芝相比,易先生身上很少有正常的人性弱点。尽管如此,张爱玲仍设法在“买钻戒”和“一网打尽”两个环节深入了他的内心:“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明知是这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⑤此时的老易是感伤的,明知女人依附于自己的权势,除此,他一无所有,这感伤既有自觉和自省,又有欲自欺而不可得的心态,这使我们可以暂时忘记他的汉奸身份,报以几分悲悯,一点原谅。然而,当他下令枪毙佳芝后,其心理却令人齿冷,他的逻辑仍以自我为中心,自大、自私、自欺、自恋,在他看来,他与佳芝的情感,俨然升华为一场超越了儿女私情的生死恋,佳芝成就了他,让他成了英雄。老易的自我陶醉,令结尾充满了震撼。
  《色•戒》充分体现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及情爱观。“无情”与“苍凉”是张爱玲对世界整体的看法,但是她又强调在无情的世界中,迸发的些许情感火花,这一点光,是人生的必要支撑,却更衬出世界的苍凉。《色•戒》反映出张爱玲对女人和男人天性的理解,两者对情感的态度折射出男女间的巨大反差,更令人惊异的不是女子的情动,而是男子的无情和极度膨胀的自我。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胡兰成,另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善于自我陶醉的人。之所以张爱玲对《色•戒》情有独钟,反复修改了30年,也许是在这个故事中,她的情感际遇找到了共鸣。这是张爱玲自我意识的一次真实袒露,这种意识包含了她对人性和爱情本质的认知。
  张爱玲的《色•戒》对故事原型有了突破式的改动,而李安又在张爱玲的基础上再度加工,使得影版《色•戒》具备了李安自己的感知。在《色•戒》影像化的过程中,李安加入了许多情节化设计,这些细节为人物情感的发展和演绎做足了铺垫,让原有被篇幅局限的故事立体起来,也使得人物心理变化更加有层次感。
  (一)王佳芝的人生历程
  片中,佳芝的父亲带着弟弟去了英国,而她则在战乱中流徙,第一次色诱失败后,她孤身一人回到上海,寄居在亲戚家,除了孤注一掷,已无退路。在心境上,少了原著中的玩票性质和报复心理,多了对苍凉人生的体味。同时,王佳芝对爱情也有憧憬,她与邝裕民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感情,也是她慷慨赴义,加入暗杀小组的重要原因。此后,李安为王佳芝的心理做足了铺垫,失身后的屈辱与失落,目睹同伴杀人后的震惊与恐惧,回到上海后的孤独自闭,再度投入组织的孤注一掷,影片中的王佳芝,少了原著中的虚荣与肤浅,却多了一抹灵魂,这一切,才能让王佳芝最后一瞬的情感突变合情合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