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的跨文化化解读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康兆春 发表于:2010-11-17 10:17  点击:
【关健词】《撞车》;太平洋文明;跨文化化
作为洛杉矶社会多元文化之间冲突与交融的一部全景剧,影片《撞车》摒弃了好莱坞一以贯之的商业传统,而是游走于文艺和文化路线之间,以洛城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碰撞为起兴,并在片中表达了一种跨越文化藩篱的美好愿望。本文对这种跨文化对话的构建努力试做一种跨文化化的诠释,

《撞车》(Crash)是编剧保罗•哈吉斯(Paul Haggis)继《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之后的另一力作。该片拍摄于2005年,以美国西海岸洛杉矶为故事背景。片中的故事由一起洛城极其普通寻常的撞车而起,以多线索并行的方式铺陈了36小时内与此相关的十几件事情。该片摒弃了好莱坞商业片一以贯之的作风:电脑特技、宏大场面、明星主打等;同时影片也选择了文艺路线,导演除去了当下的灾难、科幻、悬疑、惊悚主题,而将镜头对准了敏感的种族冲突现实。在人物刻画方面,导演也绕开了好莱坞的传统: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片中所涉及的人物繁多,从街头小混混、锁匠、杂货店老板到地区检察官,包括黑人、拉丁人、伊朗人、中国人、韩国人等,导演没有受到人物原型的思维定式,而是能跨越地域的传统界限,力克人物的扁平化,而且着力升华他们内心的善良,颂扬共有的美德,传达普世的人性。影片获得第78届奥斯卡三大奖项:最佳原创剧作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剪辑奖。时至今日,翻看影片虽时过境迁,而导演在片中所执著追求种族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却犹如一枚橄榄,咀嚼之后满口甘甜,历久弥新。
  于美国乃至全球而言,身处后911时代,人们种族、宗教和文化的认知再次地经历了一个焦虑的构建时期。对于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融的跨文化环境,新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应该听任市场之手,让消费决定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的精神世界被降为趋利的物质世界;中国的儒家思想则认为,诸文化的交往,应该“和而不同”,在共存中包容差异细节;而新马克思主义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霸权,认为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相互尊重的文化观,摒弃文化优劣高下之分;哈贝马斯则认为,应该从他者身上找到自我的参照,应该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建立一个基于交往理性理想世界。笔者以为,后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地方,即持一种包容的文化态度,在间性中找到和谐共处的桥梁。对于这东西方哲学思想中共通的一脉,笔者冠之以跨文化化。本文试用跨文化化对《撞车》的背后心灵和文化之间的碰撞做诠释。
  一、多元文化的浮世绘
  正如影片开片中格雷姆独白式的主题台词道:“这是一种触感。在任何一座城市,人们都需要步行,摩肩接踵,甚至撞个正着。但在洛杉矶,没有人会撞到你,因为大家都躲在钢铁和玻璃制造的汽车里。我们失去了那种正常的摩擦,当我们冲撞时,就会是撞车,那时我们才有所感悟。”透过喧嚣繁杂的都市夜幕,这段独白向观众传达了一个文化信息,抑或是一种文化隐喻:在撞车司空见惯的洛杉矶,车辆相撞只是一个外在的现象,是个偶然现象,它是一个序曲,相撞的是心灵,是文化。汽车作为后工业时代的生活品,它赋予了都市人一份构筑自己身份的私密空间,而在这个城市,每个人的空间也不断地受到挑战,即便是钢筋和玻璃也无济于事,而汽车的每一次相撞,都是都市人的个人身份边界的被侵越。在这个白人不再占主流群体的城市,在这个人口、种族、宗教、信仰多元的城市,“相撞”更具有现实的文化意蕴,它体现为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之间冲突。洛杉矶和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里文化多元、种族多元、人口多元、宗教多元、信仰多元,而白人人口和文化不再占主导地位。在这个深色肤色(dark-skinned)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城市里,文化种族意识更加敏感,每个人都谨慎地呵护着自己的身份。影片选择洛杉矶为背景,不单单是因为导演保罗•哈吉斯在这里生活了25年,对种族间的冲突有着深刻的体会,更是因为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环太平洋文化/文明(Pacific Rim Civilization)的缩影。
  在《新观察季刊》(The New Perspective Quarterly)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里扎德•卡普钦斯基(Ryzsard Kapuscinski)提出了环太平洋文明这个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它结合了拉丁文化和亚洲文化,正在赋予美国积极进取的动力。[1]109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曾在他的著作《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中指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要重蹈历史覆辙,它将像其他列强一样衰退并让位于别的大国。[2]历史的轮回也印证了肯尼迪的观点,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的帝国。而对于肯尼迪的预言,卡普钦斯基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他认为美国将不会衰退,纵观美国一派繁荣之景象,充其量也只能说以欧洲为主导的美国文化正在衰退,因为它正在让位于环太平洋文明,与环太平洋文明一起拼贴了一幅历史空前的文化浮世绘。卡普钦斯基以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矶为例,清晰地论证了这种新型的文明正在诞生。[1]110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矶,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城市,在这里,人口组成日益多元,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白人占46.9%,黑人人口已经占据了11.2%,亚洲人口10%,印第安人0.8%,夏威夷本土人和其他太平洋岛人占了0.2%,另外还有30.9%的人是混合血统或者是没有登记他们的种族。人口和种族的多元首次在历史上成为推进经济无限发展的动力,它引领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昭示着社会的多元。诚然如此,在这充满活力的背后,种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一再摆在风口浪尖,成为萦绕这个城市的一个梦魇。
  影片作为洛杉矶社会生活的一个全景剧,真实地呈现了跨文化冲突这个敏感的话题。如片中白人警察瑞恩对黑人妇女克里斯汀娜的猥亵;瑞恩得知社区医疗中心(HMO)办事员莎妮可是黑人时,语锋急转,恶语相向,“莎妮可,这名字一听就知道他妈的不是白人”,发泄了自己种族歧视情绪;****店白人老板误以为这对波斯妇女是阿拉伯人,恼怒地说道:“你们开着747来解放我们国家,自己却烧成了灰”;检察官太太简对墨西哥锁匠丹尼尔的种族鄙视和猜忌;警探格雷姆在接妈妈电话时炫耀自己正在和白人做爱,其实莉雅是双种族身份;莉雅在撞车之后对韩国妇女的鄙视,等等。这些冲突既琐碎,又现实,它是种族之间差异的表现,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原生态,是这种交流的跨文化环境的真实呈现。
  正如当年这部电影的海报所说:“Moving at the speed of life,we are bound to collide each other”(生活如此匆匆,我们注定了要彼此相撞)。身体接触对于生活在车轮上的洛杉矶人更加“可贵”,就像格雷姆所言:“那是接触的感觉,在洛杉矶的街上,你很难与陌生人擦肩而过或者撞倒别人,你会很怀念那种接触的感觉。”警探格雷姆梦呓般的言语也道出了几分真理,在充斥着工业文明的社会中,车辆相撞远远不如身体相撞能窥探人们内心世界的变幻。而在洛杉矶这种相撞多为不同种族之间的相撞,在这种相撞的背后,人们更能清晰地看到每个人是如何细心地呵护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相撞极大地彰显了种族文化之间的张力,因为每个人都在极其谨慎地构筑一道无形堡垒,阻止他人的侵越;同时也在相撞中强化自己的文化定势:极力放大或者丑化“他者”的形象。这一层层的文化意蕴,在除洛杉矶以外的城市生活中,是难以挖掘的,因为这里已经是一个全球城市,全球民族文化、种族和宗教的大杂烩。 二、文化藩篱的超越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