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技巧和文化冲突分析(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许小周 发表于:2010-10-27 10:51  点击:
【关健词】《海豚湾》;真实性;文化冲突
反射式纪录方法的流行正是源于人们对记录影像本身真实性的质疑。纪录片工作者运用这种反射式纪录方法,既展现影像本身形成意义体系的过程,又呈现关于生活事件的影像,形成了强烈的反思和审视风格。在《海豚湾》中,反

  反射式纪录方法的流行正是源于人们对记录影像本身“真实性”的质疑。纪录片工作者运用这种反射式纪录方法,既展现影像本身形成意义体系的过程,又呈现关于生活事件的影像,形成了强烈的反思和审视风格。在《海豚湾》中,反抗捕杀海豚的斗士理查德•奥贝勒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保护海豚的环保者,他是通过与海豚凯西的相处和凯西的死亡使之对海豚有了浓厚的感情并开始反思他的所作所为,最终投身于救助海豚的事业中。同时,影片导演成立海洋保护协会并决定拍摄这部影片,也正是出于对人类工业化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反思。但是,这部影片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强势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常例。日本人口众多、地域狭小,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太地町的渔民从17世纪已经开始捕杀海豚,并形成他们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捕杀海豚和其他地方的人吃猪、牛、羊、鸡、鸭、鹅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今天日本人不该吃海豚,那么明天美国人就不该吃牛肉了,中国人也不能吃猪肉了。所以日本并没有禁止捕杀海豚的法律,而国际上禁捕鲸鱼的协定,也没有涉及海豚。日本人对这部纪录片的不满和抱怨甚至牵涉出了民族感情。
  有日本人责问到:美国当年在长崎、广岛丢下两颗原子弹,恶劣的后果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你们竟然责备我们捕杀海豚!也有人指出美国人恰恰是现代大量捕杀鲸鱼、海豚活动的始作俑者。二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为了解决日本的粮食危机积极推动了捕鲸产业,几十年后的今天,美国又化身为拯救者批判日本,岂不是有点自打嘴巴的味道?还有人提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对于平民来说无异于一场屠杀,美国有何资格来谈论日本对海豚的捕杀?还有人认为《海豚湾》也许会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问责日本的政治工具,成为“丰田”事件的序曲。甚至我们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日本人捕杀海豚除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之外,应该还有一种由捕杀海豚来对抗西方世界观念的变态心理。当然,如果这样无休止的争论无异于混淆了正义与邪恶。邪恶就是邪恶,没有任何理由为它开脱。日本人捕杀海豚是邪恶的,美国人发动战争也是邪恶的,这两者并不能一笔勾销。
  任何影视作品必然带有导演的主观思想,虽然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纪录片不应该成为强权文化的工具。但从《海豚湾》上映至今引起的巨大反响来看,此次论战最终可能是美国主流文化又一次成功的输出。纪录片这种巨大的影响力难道不应该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反思?中国是人均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也是饮食文化非常丰富的国家。燕窝、鱼翅、熊掌…… 但凡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都可以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找到。这次,日本人给了世界上保护海豚的人们一个机会,下次会不会是我们呢?
  
  [参考文献]
  [1] 单万里,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
  [2] 刘洁.纪录片的虚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
  [3] 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312.
  [4] 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317.
  [5]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22792.htm?fr=ala0_1_1.
  [6] 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77.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