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微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许光 发表于:2014-11-05 13:10  点击:
【关健词】微电影;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
摘 要:近年来,微电影已成为全媒体时代快速发展、影响广泛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利用微电影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成为不少城市的选择。本文通过分析微电影的媒介特点,提出了微电影应从依附城市场景、植入城市台词、融入城市主题三方面去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达到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08-02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兴城市和城市群落不断涌现,城市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角逐日趋激烈。定位、塑造、传播、营销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决策者们的重视与青睐。因为“打造城市形象对内可以激发城市的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了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体参与市场竞争、谋求更多发展要素的核心资源。[1]”1999年,山东威海城市形象宣传片《威海,China》在央视播出,开中国大陆城市形象电视广告之先河,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城市美誉度与日俱增,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利用城市宣传片传播城市形象的热潮。不过,传统的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自塑”方式“自话自说”推广城市形象时,难免落入叙事奇观化、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窠臼,而且日益攀升的制作与播出价位也让众多城市望而却步,寻求一种更高性价比的传播手段已迫在眉睫。
  一、微电影及其媒介特点
  微电影兴起于Web3.0时代,尽管目前学界和业界对微电影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但一般说来,微电影指的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2]。由此,笔者归纳出微电影的媒介特点:
  1.微容量微而足道。传统电影的长度在90分钟到120分钟之间,多呈现复杂多变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与之相比,微电影显然是“小儿科”了。“微时长是微电影最核心的特征,指影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叙事,一般为15钟以内,甚至很多作品只有3分钟左右,这就要求微电影必须有创意且高度凝练。[3]”由于播出时间的制约,微电影不可能表现非常复杂的故事内容,所呈现的多是情节较为简单的精美故事,节奏紧凑,创意丰富,传播迅捷,吻合了后现代语境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像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周大福的《爱的邂逅》等,时长都控制在5分钟之内,一经推出,深受网民追捧。尽管微电影故事容量有限,但其艺术魅力跟电影不相上下。“微电影的微,不是微不足道,相反却是微而足道,也就是规模微小但又容量丰盛,在微小规模上集中惊人的意蕴丰盛。[4]”
  2.微制作人人可导。由于微电影内容容量较小和拍摄制作周期不长的原因,一般来说制作成本不高。每部成本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投资量小,进入门槛低,普通大众都负担得起。普通人皆能成为导演,提起家中的摄像机、DV甚至手机,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微电影的形式把自己“心中的故事”讲述出来,“人人皆导演”成为现实。微电影这种微生产的制作方式将精英人士拉下神坛,电影从此不再深不可测,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大众文化揭开。草根族自导自演的“视觉狂欢”颠覆了传统电影的“话语霸权”,彰显了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与话语民主。
  3.微平台触手可及。在Web3.0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微电影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生逢其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接收终端的轻便灵巧,让微电影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用户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欣赏,亦可参与分享、评论,改变传统点对点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播,开启了一个个性化更浓、互动性更强的传播新时代。这种多元互动的播出和欣赏“微”平台,符合当下受众注意力“碎片化”的接收习惯,重构了受众的消费体验,张扬了“我时代”的随心所欲。
  二、微电影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的方式
  电影是当代社会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方式之一,传播力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从人类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的日新月异给电影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电影则是建构城市形象、展现城市人文习俗的最佳传播媒介,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荣。电影镜头中无数次映现与凝视聚集成城市的气质与灵魂,积淀成人们对某座城市的共同文化记忆。《音乐之声》让我们记住了奥地利萨尔斯堡市的旖旎风光,《曼哈顿》突显了美国纽约的喧嚣繁华,《东京物语》展示了日本东京的绚丽多姿,《重庆森林》体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光怪陆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和印象形成主要归因于电影。难怪国外学者Morgan和Prit-chard曾感叹道,电影描述的故事会被观众认为是发生于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而对某些地区而言,影视成为这些地方转变为度假区或旅游目的地的催化剂。
  1.依附城市场景,城市风貌尽收眼底。“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把城市与电影元素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电影传递出城市的风貌和内涵,为观众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有的风采。[5]”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轰动一时,广西桂林因此而一夜成名;几年前《非诚勿扰》系列电影炙手可热,杭州西溪和海南亚龙湾立马声名鹊起。拍摄微电影时,巧妙地把所要宣传的城市的建筑物、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等与剧情编排巧妙结合,将城市的风光特色和理念与情节安排进行完美嫁接,用城市衬托故事,让故事丰满城市。微电影《我和南京有个约会》将南京的美景浓缩在以跨国恋情为主题的故事中,通过法国男孩按南京女孩遗落在机场的个人相册,按图索骥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有缘人的故事情节展开。以凯文“故地重游”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把南京众多名胜古迹“推荐”给观众,如中山陵、总统府、音乐台、梅花山、夫子庙、秦淮河、中华门、玄武湖、鸡鸣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老校区等。古典浪漫、活力四射的南京城市形象与一见倾心的爱情故事相互映衬,用微电影这一载体把文化南京、佛都南京、时尚南京、玩味南京和古韵南京进行有机融合,取得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故事情节与城市场景衔接天衣无缝,城市形象的宣传与烘托自然水到渠成。(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