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终极斗士3:赎罪》的三大看点(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黄海霞 姚书志 发表于:2010-11-17 10:23  点击:
【关健词】终极斗士3:赎罪》;硬汉;剧本情节;暴力美学
(三)本片剧本情节编排注意预留续集创作空间,从而很好地保证了该系列影片故事的连贯性 随着本片的好评如潮,不难猜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本片的续集出现,根据影片结束时,剧本情节特意编排在特伯和格格成功解救博伊卡之

  (三)本片剧本情节编排注意预留续集创作空间,从而很好地保证了该系列影片故事的连贯性
随着本片的好评如潮,不难猜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本片的续集出现,根据影片结束时,剧本情节特意编排在特伯和格格成功解救博伊卡之后,特伯跟博伊卡道别时,二人约定有朝一日继续他们之间还未完成比赛的对话可以猜测出这其中不言而喻的意味。
  三、暴力美学表现得恰到好处
  “暴力美学”是个新词,最初的“暴力美学”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2]
  就美学本身来讲,没有素材不可以表现为美。丑与恶的东西,如果以人文价值系统进行观照,进而进行社会化的改造,是可以转变成美的。[3]因此,经过相应的艺术加工,暴力也是可以展现其美的一面的。本片之所以将暴力美学表现得恰到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片很好地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在此基础上发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本片几乎所有的打斗场面都是限定在比赛擂台上,影片中的主角博伊卡虽然搏斗技能高超,但擂台下的他并不是一个富有侵略性、攻击性很强、容易令人生厌的人,恰恰相反,沉默寡言、富有同情心的虔诚基督教徒博伊卡很容易让观众对他产生亲切感。二是该片通过对夸张的、非常规的搏击动作进行精心艺术化加工与设计后,为观众带来了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和尺度把握到位的暴力感官刺激,对暴力美学应运得如此炉火纯青的该片既最大程度展示了真实的搏击场景,也给观众带来了最大程度的现场亲历体验感。亮过身手的几位格斗士彼此格斗过程中行云流水般高难度的动作便是最好的例证,尤其是打进半决赛的巴西格斗士罗德里格•席尔瓦看似杂耍性的、夸张的、非常规的搏击动作给看过该片的观众肯定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是有意通过特殊手段对这部带有暴力色彩的类型片进行改造,使得观众在欣赏时不自觉地采纳了另一个价值系统。在不同情境中,人们会按不同的系统判断事物的是非价值,这些不同的系统可能分别倾向于社会、人性和血缘等。[4]影片主角博伊卡是名囚犯,通常而言,人们一般对囚犯是持冷漠,甚至有时是蔑视的态度,但在该片中当观众看到一位坚守信念、矢志不渝、身残志坚、意志坚如铁的博伊卡时,观众的认知判断价值系统就已经转变了——认同甚至是鼓励博伊卡的行为。
  在西方类型片中鲜有此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上品佳作,以往西方类型片给观众的感觉要么过分注重暴力场面的血腥残忍,要么强调弱肉强食的自然生存法则,更有甚者为了突出影片人物行为的荒诞性、非理性而宁可牺牲掉剧本情节编排的合理性。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人类自身的更多关注、对理性思维的更加推崇、对美学价值的更高追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如该片一样精彩的影片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 吴靖.信念的力量[J].人民教育,2007(23).
  [2]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4).
  [3] 张法,王旭晓.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8-150.
  [4] 尹洪.试论“暴力美学”及其特征[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作者简介] 黄海霞(1983— ),女,山西临汾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姚书志(1962— ),男,陕西商南人,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