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纸产业改革历史逻辑检视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于小川 发表于:2010-12-15 11:20  点击:
【关健词】报业改革;产业化;发展逻辑
1978年至今,我国报业改革已走过30余年。虽然许多宏观和微观因素都对这个产业的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我国报业始终遵循着产业化、市场化的历史逻辑实现了一个个阶段性的突破。“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是包括报业在内的我国传媒产业三个重要的

传媒在我国属特殊的产业类别,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至今已走过30余年。作为传媒改革的试水者和理论实践者,我国报业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面。
  我国报纸媒体的产业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制度”与“技术”成为业界和学界检视相关问题的线索。然而,无论从何种视角出发看待报业的沿革,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从未变更。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艰难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均坚持贯彻了以产业为发展逻辑的改革取向。
  
  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产业为目标的改革起点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8家在京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作为我国报业30年产业化发展的起点,这次试行实践从资源补偿的角度出发,在经营与管理的层面上实现了突破。
  在我国,由于20世纪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人们习惯于将具有重要社会职能的组织机构划分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其中,“公益服务”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特征描述,其资源补偿也依赖国家财政补贴。但在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后,我国报业显然不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纯事业单位,其广告经营、资本运作等经营管理行为已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运行和结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纯事业单位演变为企业组织,我国报业的身份在改革之初便显得十分尴尬,这种介乎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含混不清的现状直到今天也没能完全厘清。另一方面,虽然身份不清,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表述却提醒着人们,报纸发行和经营的改革具有产业化的指向,与此紧密相关联的是“财政”、“效率”、“企业制度”等关键词。
  
  (一)财政补贴改革
  任何社会组织的运作都需要耗散资源,作为新闻媒体的报社,其信息采编、印刷发行、人员工资等都离不开资源补偿。事业单位通常有三种资源补偿途径,分别是“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拔款”和“自收自支”。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指的是事业单位经过财政改革,由传统的“全额拨款”转变为“差额”或“自收自支”型,政府不再足新闻生产机构唯一的资源补偿来源。
  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缓解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窘困的财政状况。由于一方而政府小能再对所有新闻机构实行全额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又为了保证新闻机构继续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国家财政部批准了8家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通过让新闻单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收白支、自负盈亏,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这项资源补偿的改革打破了报社原有财政制度的同时,也为我国报业的改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将报社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纳入企业运作的范畴,是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起点。
  
  (二)效率提升的内部管理改革
  投入产出比,是衡量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社会组织效率的基本指标。“企业化管理”解决的是资源补偿渠道问题、是“投入”,内部管理改革则着重于提升从业人员新闻生产质量,属于“产出”的范畴。
  由于变更了资源补偿途径,报纸必须通过广告经营、改善发行来获取利润,于是在报社内部进行了相应的管理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工资改革。改革前的报社遵循事业单位的等级工资制,工作人员虽有岗位分工,但收入只与岗位等级、工龄等指标挂钩,体现不出个人工作的效率和市场价值。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浪潮中,从业人员在按照采编、发行、广告经营等岗位进行分工的同时,还将收入与岗位所创造的市场价值联系起来,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内部管理创新,如在采编岗位取消档案工资、实行稿酬制,新设立的广告部门在广告经营初期实行档案工资加营业提成,后改为版面买断经营制,(第88_88页。
  在今大看来,虽然这些处于市场化初期的管理改革措施略显稚嫩,但其考核指标和衡量体系全部无一例外体现了产业化的取向,有效提升了报社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运作组织过程中的市场效率,使报社在转轨初期基本适应市场化进程。
  
  (三)深层次产业化发展的铺垫与瓶颈
  站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回看30年前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我们发现当时提出的“企业化管理”改革理念在将报业引上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的同时,也为今日新闻出版行业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积累了经验。但因为这种阶段性改革具有浓厚的“半吊子”特色,为报业深层次的产业化改革带来阻碍,至今都没能完全突破“事业单位”的体制瓶颈。
  作为国民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要步骤,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国有企业的转制浪潮,一部分国有企业逐渐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了应对市场竞争的组织效率。虽然报纸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征的特殊产业组织没有直接被划入企业转制改组的范畴,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理念还是对报业接下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在于以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其改革直接指向产业组织的高效化。然而,报业因为特殊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两分开”改革也在实践操作中停滞于“节目与广告、宣传与经营分离”层面,且“事业单位”的身份定位也极大制约着报纸产业组织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与显现。在困难重重的改革进程中,关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报纸产业法人制度、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划分实现较为彻底的媒体资产剥离,为解决眼下难题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
  
  二、广告、发行与媒介资源扩张:重要的政策调整与产业实践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理念一经提出,我国报业便被推上飞速的发展道路。作为这项改革战略的具体落实,“重启广告业务”、“自办发行”、“厚报化”、“子报拉动”、“整合报业集团”、“集团资本运营”、“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扩张”等七项措施激发了报业的产业欲望,让我国报业的产业属性在30年内得到极大彰显。其中,“重启广告业务”、“自办发行”与“厚报化”对我国报业产业链的建构、完善起到重大作用,是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前最重要改革尝试。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