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锵锵三人行》为例谈电视评论节目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施荣华 发表于:2011-12-19 16:04  点击:
【关健词】锵锵三人行 电视访谈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崛起与发展是电视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来看,伴随着电视媒介实力的发展与壮大,必然要有一种区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符合电视媒介特性的言论节目形态应运而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成与发展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义
   事实上,关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在国内一直存在着争议,因为包括“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称谓都是在我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幼年时期,即电视作为一种独立传播系统或方式的地位确定以前,沿袭了纸质媒介的传统分类方法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因而国内有些学者很早就提出用“电视新闻言论节目”的说法来代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并指出“电视新闻言论是极具传统媒体特色与电视视听语言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而曾做过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的孙玉胜则在其著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提出,评论只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存在,而并非一种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虽然目前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没有精准的范围界定,但其已经发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一些比较中立的观点都集中在对电视新闻评论的效果与作用等方面,指出它所体现的本质特性,即依据新闻事实,就实论虚,以深刻尖锐的剖析阐明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是一种具有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论说性新闻体裁。
   按照各节目出现的形式内容来把现阶段央视新闻频道专题类的评论节目进行分类,可以大体归纳为四类:一是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话题类评论节目;二是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评论节目;三是以“面对面”为代表的人物访谈式的评论节目;四是以原“央视论坛”现在的“新闻1+1”为典型的纯观点解析式的评论节目。显然可以看出,解析式的观点评论节目在目前的新闻评论格局中仍处于较弱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调查类的舆论监督栏目却趋于饱和,“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共同关注”、“时空连线”、“法治在线”、“新闻会客厅”等都属于这一类,新闻媒体报道信息的功能已经被无限放大了,而最能代表一个电视台形象与权威地位的言论解析节目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央视“新闻联播”在2008年初开播30周年之际的改革,把突出“新闻联播”的言论性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加以强调。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
   1 多种传播符号显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可以运用多种传播符号:报道词声音、同期声、字幕、照片、图表、图像等,因而可充分显示“形象化评论”的特色,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评论手段更丰富多彩。
   2 直观性带来受众面广
   电视直观性强,信息代码少,受众可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由于画面本身会“说话”,电视评论记者有时无需再做文字上的描述,保留现场声反而更加重要,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电视比报纸更具有“眼球吸引力”,画面活了,会说话,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因而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面更广。
   3 亲近性带来更强的说服力
   电视图像有可视性,形象感人;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采用“面对面交谈”形式,产生“自己人效应”,可充分吸引观众;同时电视评论可引入多种评论者的同期声(包括现场采访中的议论评述),使论据更为真实可信。因此电视评论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解析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概况
   解析类新闻评论节目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这是一个新闻类型的纯时事分析节目,采取主持人与评论员谈论的模式,每天谈论的都是当天发生的事情,给观众提供即时性的新闻评论。1999年8月22日开播的这个节目开创了当时电视新闻界一个时事分析的风气,也开了中国电视台的个人化新闻时事评论节目的先河。时至今日,“时事开讲”依然作为凤凰卫视的品牌新闻资讯节目而不断推陈出新、活力十足。究其成功的原因,不仅因为它锁定了明确的受众群体,即那些对时事十分关注的知识分子和白天没有闲暇收看电视节目的商人、干部等。另外能够将获取来的信息做有价值的加工和处理,提供更多的背景分析和解释说明等,使单条新闻的信息量加大,提高其含金量是“时事开讲”制胜的另一秘诀。到近些年来,电视评论类节目日渐风靡,大有锐不可挡之势,几乎每家电视台都推出了各自的电视评论类节目,而清谈型谈话电视评论类节目则 是其中一种较为特别的电视评论类节目形态,它追求谈话本身的乐趣,谈话方式随意性很强。从目前来看,清谈型电视评论类节目在电视节目中还比较少,其中最著名最具典型性的要属凤凰卫视由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就目前来看,电视新闻评论不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少、慢、呆三点。“少”除了表现在数量上外,还表现在内容的含金量上。就大部分电视台而言,除了少量会议、节日之外的“应景评论”外,真正的时事评论不多。“慢”主要体现在时效上,电视台的评论,很少在当天新闻播报时配发,而是集中在固定的新闻性专题节目中播发,这无疑使其时效性打了折扣。“呆”则体现在播报方式上,按稿读评论的方式是很多电视台的播报方式,而就目前电视发展而言,这种凝重的表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电视灵活多变的风格,更难以形成栏目特有的人文气息。
   二、对《锵锵三人行》的解读
   (一)淡化“评”的色彩
   主持人与嘉宾间类似于亲密朋友的 关系在其他类型的电视评论类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多是“一 问一答”式,“访”的色彩浓厚,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感:而在电视评论类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一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在放松随意的状态中表现出类似亲密朋友的关系,彼此的交流也由“问答”变为了“聊入”,“评论”变成了“漫谈”。 传播学理论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在面对两类人时,会有较高的自我表露程度,一类人是不再见面的陌生人,另一类则是亲朋好友。显然清谈型电视评论类节目模仿的是后一类人际关系。只有亲密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时才会高谈阔论,无所顾忌地展露自己的个性,言谈中也没有什么禁忌。为了取得这样的效果,清谈型电视评论类节目中的嘉宾通常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往 往由主持人亲自挑选。这样,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容易形成朋友间的默契,谈话氛围给人的亲密感也很容易感染观众。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