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唐代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特征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蒋秋瑾 发表于:2012-01-13 15:57  点击:
【关健词】发展,特征,艺术教育,书法,唐代,简析,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它不仅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独放异彩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历转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中国书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门具有独特形式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代表,是东方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在世界上有着

引 言
   “书之盛,莫盛于唐”,唐朝书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朝书法的繁荣,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人怀念唐朝,就似英国人怀念维多利亚时代一样。唐朝在 300 年里创造的高度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基本完成了世所公认“中国转动世界”的中华文化圈的雏形。大唐文化有着让人为之倾倒的魅力,有着无限蓬勃的强生命力,有着包纳万千的气度,唐朝文化既高傲,又渗透着一股温暖。这股温暖披泽重洋,更始终滋润和充实着华夏民族,直至现在。这个繁荣盛世的所有文化艺术,与其当时社会特性以及完备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
  唐朝的文化就像一颗钻石,从很多角度,在很多方面都闪着异彩―― 哲学思想、文物制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天文历算、医学、建筑……。在此,我从书法艺术教育作为研究,作为我们今天再次领略唐朝风采和探讨唐代文化的视角。
  1 概介唐代书法艺术教育发展历程
  翻开隋唐艺术史,在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的身后,我看见了一个体制完备的艺术教育机制:
  隋朝于公元607年诏试科举,开创了延续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隋朝设国子学、太学,以及四门学、书学、算学,归国子监管辖,为国家最高的学校设置。其中“书学”设立博士五人、助教五人,置生员四十人以教习。
  唐代沿袭了隋制,并经唐太宗着力建设扩大编制,除由国子监统辖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医学,分属门下省、东宫、太医团管辖,置学生教习。其中“书学”设于书学馆,老师是两三个“书学博士”,掌教“文武百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学习要求“《石经》三体书限三年业成,《说文》两年,《字林》一年。”书学学生也参加科举考试,其方法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度《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新唐书•选举志》)
  当然,除书学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处的学生也必须学习训诂和书法,其中要求“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字林》、《三苍》、《尔雅》。”上行下效,地方州县也与国子类同,在地方上也推行中央的办学方式。
  唐朝政府还为书法家设立专门的官职,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书法大师都先后担任过“翰林侍书”这一职务,为太子诸王教授书法,朝中高官贵族子弟则在弘文馆、崇文馆习书。据《唐六典•卷八》“弘文馆学士”条记载,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诏令现职之京官,不论文职武职,凡列五品以上,“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皆准到弘文馆聆听书法之讲授,敕由欧阳询、虞世南负责教示楷法,故使士庶之学书风气大为振奋。
  唐代书法教育思想专尚法度规矩,尤其重“楷法”。《唐会要•卷七十七》中记载,弘文馆和崇文馆的学生们被要求:“所学经业,务需精熟,楷书字体,皆得正样。” 唐朝科举的六个科目中,书法为其一科,名叫“明书”。中央政府铨选官员,以“四才”为标准,其中“三曰书”,要求“楷法遒美”。
  唐楷向以严正精美著称,“楷书正样”代表着唐代书法艺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从笔法方面的“永字八法”,到唐太宗《笔法决》的“合勒处勒”、“仰上覆收”,及至颜真卿的“均谓间”、“密谓际”的结体法度的总结,都贯串了唐代书法教育理论的基调。
  唐朝的书法成就和唐诗一样,异常光辉夺目。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发展到唐朝达到继晋朝发展高峰之后的第二个极盛时代,出现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并开创了有唐一代新风。
  2 唐书法艺术教育兴盛的根源
  唐朝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到顶峰,造成有利于书法发展的社会氛围,大批书家应运而生。
  隋末农民战争严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从公元 627 年到 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迅速恢复了封建秩序,并使唐王朝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巨大成就。
  唐朝结束了分裂和内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一方面,国力强盛,安定团结,南北文化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发达,产生了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打破了旧的框框,。造就了盛唐之际的社会氛围。国家的强大成为士人昂扬的精神支柱,书法创作愈加活跃,名家辈出,势在必然。
  唐太宗热爱书法,身体力行,常常和群臣谈书论道,甚至游戏于宫廷,在这样宽松的 (唐李世民《温泉铭》) 艺术氛围下,唐朝书法繁荣是可以想象的。一些书家因为同唐太宗的接触而享受到无上的殊荣。既然皇帝如此器重书法家,自然激励了士人对书法的刻苦追求,这种重书的风气同样被其后世子孙继承下来,开创了唐代书法昌盛的局面。
  王羲之成为书圣,被后人干余年来推崇备至,这同李世民的倡导是分不开的。这位政绩非凡的帝王对书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初唐的书法由于李世民的提倡,犹如齐梁宫体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初唐的书风便以轻盈华美、婀娜多姿为主要特征,即便是楷书,也是如此。
  唐太宗对王羲之酷爱,他亲笔撰写《王羲之传论》,评其书为“尽善尽美”,还重金搜求王的墨迹。命欧、虞、褚、冯等人鉴定真伪,进行钩摹复制,号召共同学习。与此同时,在创作中再现崇王理想,命怀仁集王字《圣教序》。自晋以来的谢、王、庾、郗、卫等书风平行的状况被改变,王羲之脱颖而出而成为众星拱月之势,被尊为“书圣”。帝王以自己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毫无顾忌地喜爱一切,倡导一叨,藉助自身的特殊地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统冶者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冶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3 法度为正统的唐代书法教育
  唐朝尚法,溯其源流,应该说是从隋开始的。正如宗白华指出的: “到了隋唐, 晋人书艺中的 ‘神理’凝成了‘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