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的道家思想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陈荣军 发表于:2013-04-28 23:01  点击:
【关健词】宋玉 道家思想 赋
摘要:宋玉是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赋作家,其作品中体现出了浓烈的道家思想,为文由是出发,从多方位探讨其道家思想存在的可能性。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楚国赋作家,从《韩诗外传》和刘向的《新序》中,我们可以得知,宋玉的政治地位应该比较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等等,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地理志》云,屈原被流放,作《离骚》等赋以自伤,后有宋玉、唐勒等等慕而述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亦云,“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王于〕友景差”,①结合晚唐无名氏的《无能子》中关于宋玉对屈原的劝告一事等来看,②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宋玉曾是屈原的弟子或是曾事屈原;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证明宋玉接受道家思想的可能性:
  1、从师承方面来看,宋玉应该接受道家思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玉曾是屈原的弟子或曾事屈原。宋玉应该具有接受道家思想的可能。冯友兰先生认为,屈原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③屈原在《天问篇》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就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唯物主义宇宙发生论。屈原向天发问,“邃古之初,谁传道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这些问题都是屈原在向天发问时,希望得到的答案。《淮南子·精神训》也说,“澒濛鸿洞,莫知其门”。由此来看,屈原应该是黄老之术的传播者。宋玉经常出入于屈原的身边,不可能不接受其道家思想。
  2、从宋玉的人际交往方面来看,宋玉是接受道家思想的。据宋玉《钓赋》云,“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渊。”《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高注:詹何、娟嬛二人,是古代善钓人名。刘文典先生说,《文选·七发》注引“娟嬛”作“蜎嬛”,又引高注说,蜎嬛,白公时人。《困学纪闻》引亦作“蜎嬛”。《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蜎子十三篇,并云“蜎子名渊,楚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亦说,嬛渊,楚国人,曾学黄老之术。著书有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广韵》中说,古有楚贤臣名曰嬛渊。刘文典先生认为,无论是娟嬛、玄渊,还是蜎嬛等等,它们都是并声近通假。名虽不一,但实为一人而已。④由上述材料可以证明,宋玉应该有道家思想。
  3、从宋玉作品的语言及思想方面来看,宋玉是接受道家思想的。在宋玉的《九辩》中,宋玉一方面因贤士失志而愁思不已,妄图用“安心隐志可长久”思想来安慰自己,渴望用与道家“顺时处命”相同的时命观来解脱自己,使自己成为圣人式的“瑰意奇行”、“超然独处”;另一方面,宋玉又以“与其无义而有名,宁穷处而守高”、“窃慕诗人之遗风,愿托志乎素餐”,坚守着自身的信仰。凭借着“徼幸而‘有待’”,选择与野草同死。关于“有待”,庄子说,“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子·逍遥游》),在《庄子·齐物论》中,影连续用了三个“有待”来反问自己,宋玉用“有待”思想,陈述其“守高”的原因。单从这一点上来分析,道家与宋玉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联系。此外,张松辉先生、周晓露先生从宋玉语言的角度出发,分别以《无能子》中宋玉的语言以及宋玉作品《对楚王问》为据,证明宋玉是一位道家文人,并从“无心”与“虚静”的角度出发,阐述宋玉对儒家“劝谏”行为的看法。①
  4、从宋玉生活的时代来看,宋玉应该是接受道家思想的。《庄子》中有不少关于惠子的记录,例如,“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死,庄子为之送葬”等等。据《左传》记载,惠施于楚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之赵,请伐齐而存燕。楚怀王十九年(公元前310年),魏惠施因仪逐之,楚奉惠施纳之宋。楚怀王在位30年(公元前329—公元前298),屈原此时还健在。惠施至少死于楚怀王十九年之后,而庄子亦说为“惠施送葬”。可以推知,庄子去世更在惠施之后了。而宋玉稍晚于屈原,宋玉所生活的年代应该在庄子离世不久或正值庄子晚年,作为当时楚国一个重要文学家的宋玉,不可能不知道当时著名人物庄子的思想。
  此外,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与《庄子》中的藐姑射山之神女相差无几,这不仅体现出“楚以道为盛”的历史文化传统,更体现其道家对“真人”形象的审美要求。再者,《高唐》《神女》等赋中“廓大翔实”的立体叙述方式,不正是庄子精神的整体“大用”?在其意象上,《对楚王问》中的“鲲”与“凤”正是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化用。总体而言,宋玉是接受道家思想的。诚然,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致使行文粗糙,望大方之家给予批评指正。
  注释:
  ①、《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四辑)陈鼓应 主编北京:三联书店 2009年11月第1版;p189;
  ①、《襄阳耆旧记校注》 (东晋)习凿齿 原著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1版;P15;
  ②、《无能子校注》王明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12月第1版;p23;
  ③、《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p544;
  ④、《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 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5月第1版;P713;
  参考文献:
  [1]《襄阳耆旧记校注》 (东晋)习凿齿 著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1版;
  [2]《无能子校注》王明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12月第1版;
  [3]《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 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4]《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 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5月第1版;
  [5]《宋玉集》吴广平 编注长沙: 岳麓书社 2001年8月第1版;
  [6]《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四辑) 陈鼓应 主编 北京:三联书店 2009年11月第1版;
  [7]《楚史参考资料》 安徽省考古学会楚文化研究小组 编安徽省考古学会印;
  [8]《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注译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
  [9]《史记》 (汉)司马迁 撰 韩兆琦 主译 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7月第1版;(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