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西民间舞蹈的历史演进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高青 发表于:2011-12-03 10:43  点击:
【关健词】山西;民间舞蹈;历史演进
山西民间舞蹈以它独特的风姿风韵风彩,活跃在舞台、荧屏上。山西民间舞蹈来源于历代山西人民的精神文明和丰富劳动生活实践所成就的山西民风、民情和民俗。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论述山西民间舞蹈从孕育到形成以至成熟的全过程。

山西民间舞蹈以它独特的风姿风韵风彩,活跃在舞台、荧屏上。她独树一帜的黄土高原风格,从默默无闻的黄土高坡,风靡全国步入世界舞蹈大潮之中。山西民间舞蹈从孕育到形成以至成熟的过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歌舞、百戏等艺术活动。
  上古时期,山西地域上就产生了原始的舞蹈。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这音以作歌,乃以縻輅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馨之音,以至舞百兽。鼓叟乃拌弦之瑟,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著名的《陆嚷歌》,《康衢歌》,也产生在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临汾)一带。舜躬耕于历山(今垣曲,翼城,沁水交界处)以劝民发展生产,并制乐作舞以敦化民风。“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乐记·乐施篇》)于是“下管鼗鼓,合止祝敔竹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风皇来仪。”(《尚书·皋陶谟》),说明山西的上古先民创造的音乐歌舞是十分动人的。
  先秦时期,山西地区作为中华文化主要的发源地,歌舞文明也是比较发达的。太原地区就有以黄帝战蚩尤为内容的舞蹈——“蚩尤戏“。舞者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互相抵触,以为戏乐。该舞反映了古代氏族部落的争战,表现了先民坚强勇敢的气概。我国最早的诗歌道总集《诗经》,既为乐歌,也为舞歌,其中的《唐风》,《魏风》就是产生在春秋战国时的山西地域,著名的有《硕鼠》,《伐檀》等。晋国的歌舞闻名遐迩,著名的音乐家有师旷、师涓。从长治,太原战国墓葬出的乐俑可以看出,那时的音乐歌舞活动已经颇具规模。此外,还出现了善作滑稽表演,专供大臣王公取乐的优施,他曾作《暇豫歌》,讽说权臣里克支持骊姬,加害申生。(《国语·晋语》)
  汉代,山西地区歌舞百戏十分繁盛。山西为京畿屏障,不仅有重兵驻守,而且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汉王朝在山西封置代王、韩王、太原王等功臣,子弟就藩,这些王公贵胄以“角抵诸戏泫耀之”,官兵习染以至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盐铁论·崇社》)晋南出土的彩陶百戏楼及歌舞模型,歌儿舞女互酣,充分反映了此种技艺的繁荣局面。
  两汉到南北朝,《鼓吹乐》在山西兴起,促进了器乐,舞蹈和声乐的发展,在北魏形成了“北歌”。汉代的舞蹈,形成和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多样。《长袖舞》、《剑舞》、《相和大曲》在山西都较为流传。北魏时期雕刻的云岗石窟,是宗教想象和艺术想象的巧妙结合,为研究古代乐舞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隋唐五代,山西舞蹈艺术进入繁荣鼎盛之时,《大面》、《踏谣娘》,《拓枝舞》广为流传,当时(今长治)歌舞伎赵丽更是佼佼者,武箜善诗能舞,被封为昭仪,后称帝。在朝时主制《圣寿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等,并设立部伎坐部伎。后又有通音律,精歌舞,才貌双全的杨玉环(山西芮城人),她的《霓裳羽衣舞》和《胡歌舞》在唐代诗文中都有生动的描绘。盛唐艺术的崛起,正是开放政策为其带来了吸收外来文化的机遇。中外贸易的发展,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对波斯文化,印度宗教的引进等不仅在商业上而且在文化艺术上通过人们不断创新交融打破了传统艺术上的框架,获得了一次质的飞跃。盛唐时期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了盛唐艺术美的冠冕,树起了我国也是山西民间舞蹈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这次繁荣一直延续到宋代。
  宋辽金时期山西民间舞蹈更趋活跃,每逢年节,城乡自发结闹“红火”。仅从候马,襄汾,新绛。稷山等地金元古墓中出土的乐舞伎砖雕看,就有《花扇舞》,《花板舞》,《凉伞舞》,《腰鼓舞》,以及《狮子舞》。《竹马》,《跑驴》等。说明当时舞蹈以步入新的兴旺时期,由于北杂剧与舞蹈交叉演出,北宋从简陋的“互子”,“构兰”逐渐发展成舞亭,舞楼,舞庭,戏台等表演场地,这在山西沁县,平顺,阳城,万泉(今万荣)等均可见到这种场地,由此可知这里的民间表演艺术之繁荣。
  元代,山西音乐舞蹈发展史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舞蹈趋于综合化,情节化和程式化。其时,广场艺术也更加丰富多彩。每逢年节,城乡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鼓乐喧闹,竟相表演,俗称“闹社火”。
  到了明清,舞蹈逐渐融合于戏曲之中,独立舞蹈呈现衰落趋势,为此山西民间舞蹈不少秧歌舞种演化成了戏曲小剧种,晚清以后民间舞蹈更遭官府明令禁止(如朔州、临猗、洪洞、高平等县志中均有禁歌舞的记载)。此时尽管官府扼杀,但由于民间艺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民间舞蹈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代代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向”的指引下,全省文艺工作者对通过各种渠道,精心搜集、整理、研究、加工提高,山西民间舞蹈才得以全面蓬勃发展,到达了新的高峰。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整理,从50年代到60年代,山西先后举行了5次全省民间艺术观摩演出,舞蹈节目有120多个。其中,原平凤秧歌《过大年》,晋北左权小花戏《荬扁食》以及晋东南的《花灯舞》,五台县的《五女观灯》等优秀节目均获得全国民间艺术汇演的肯定及嘉奖。1987年以来,全国大规模的民间艺术集成更加引起了山西艺术创作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对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山西舞蹈的重视。现存的山西民间舞蹈有两百三十多种。
  纵观山西民间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如此繁花似锦的丰富遗产,难怪山西歌舞能如此多姿多彩。山西民间舞蹈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凝聚着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体现着博大精深的黄土文化,展现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加强研究山西民间舞蹈文化,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将成为舞蹈艺术生产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田彩凤.山西舞蹈史话[M].北约文艺出版社.
  [2]张明亮.图说山西舞蹈史[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
  [3]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