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维奥拉实验影像创作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徐大为 发表于:2010-12-20 18:46  点击:
【关健词】比尔·维奥拉;实验影像艺术;新媒体影像创作;VIDEO(流动
比尔·维奥拉作为当今世界最受推崇的实验影像艺术家,在20~-R,70年代就开始以流动影像为栽体来探索生命意识的感知现象,并以此作为达到“自觉”的途径。“生”、“死”、“存在”这些重大的哲学、宗教命题构成了维奥拉的艺术主体,他以影像的方式进行“精神修行”,再次将艺

比尔·维奥拉作为当今世界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他的VIDEO(流动影像)艺术作品以丰富的视觉图像吸引着大批国际观众,他的艺术是为所有人创作的,其作品主题关注到人类的生命与宇宙的联系,关注人类的精神与根本性质。为此,他使用了最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来实现他的新媒体影像创作:高速胶片、高清视频、液晶显示器、数码录音技术,等等。
  
  一、比尔·维奥拉作品对宇宙观层面的人类经验——生、死、存在的关注
  
  比尔·维奥拉1951年出生于纽约,他是使VIDEO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登堂入室的奠基人之一,早在70年代他就开始使用流动影像为载体来探索生命意识的感知现象,并以此作为达到“自觉”的途径。比尔·维奥拉有基督徒的宗教背景,又长年研习禅宗佛教,这让他的艺术能够同时植根于东西方的艺术与精神遗产。“生”、“死”、“存在”这些重大的哲学、宗教命题构成了维奥拉的艺术主体,他的作品重在提醒我们:“有限的生命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人类本质上是一种时间的生物”。比尔·维奥拉认为VIDEO艺术最适合用来表现这些主题,正是因为流动影像作为一种显示时间流动的媒介而具有的“暂时性”,他的作品试图将VIDEO的媒介特性用于“生”、“死”、“存在”等主题的“视觉化”。
  比尔·维奥拉提出“艺术是认识的一个分支”,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某种理论认识的实践,而是将他的影像创作等同于“精神修行”,这种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两种体验:其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其二,在“生”之体验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发问。在今天的世界,我们依赖科学来回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被回答的,而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知觉层面,这些问题又是永远无法被回答的,尤其是有关“存在”的重大问题。比尔·维奥拉强调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面对这些只能够被体验而不能够被回答的问题,例如,一个关乎人类“暂时性”存在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出生又为什么死亡?”比尔·维奥拉找到了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发问:“我的母亲为何不在了?她究竟去了哪里?尽管科学告诉了我肉体停止功能的自然原因,但我依然要问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就像是火花,它们将激励你去发现和学习。”
  比尔·维奥拉以影像的方式所进行的“精神修行”过程中一直在不间断地发问。从1980年的单视频录像作品《蔬菜记忆》(Vegetable Memory)一直到2001年的影像装置作品《千禧五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Uennium),一些特定的形象和画面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被他以不同的方式多次重复使用,例如那漂浮在水中的人、新生的婴儿、临终前的老妇人。这些在不同作品中重复出现的画面构成了一个维奥拉式的视觉符号体系,它们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一种重复的“影像叙事”,这些形象与画面在维奥拉的作品中更接近一种语言或标识系统中的构成元素。以重复的画面、不同的方式来提示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与“生”、“死”对应的人类“暂时”的存在。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南特的三屏影像》中,新生儿与临终老妇人的影像被置于三屏画面的两翼,与中间屏幕里漂浮在水中的人的影像以局促的屏幕空间压缩式地呈现了生命短暂、痛苦的主题。在同期另一部影像装置作品《天堂与地狱》(Heaven And Earth)(1992)中,两台电视屏幕被面对面安装在从天花板和地板上延伸出来的两根木桩上,两个电视屏幕之间只有几英寸的间距,上方的屏幕中播放着那位临终前老妇人的面部影像,位于下方的屏幕中正在播放新生儿的面部影像。同样的视觉符号,在这部作品中以同样局促的物理空间代替了《南特的三屏影像》中被压缩的平面空间,去阐述同一个有关生命和存在的主题。
  
  二、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比主题在比尔·维奥拉的作品中得以集中展现
  
  在比尔·维奥拉的单视频录像作品中,其创作于1991年的《经过》(The Passing)令人难忘,生与死、光与暗、瞬间与永恒、梦境与现实、意识与潜意识这些在比尔·维奥拉早期创作中出现过的对比主题在这部作品中得以集中展现。如果说在艺术博物馆看到影像装置作品感受到的震撼就像是在电影院看电影,那么在电视机屏幕中看单视频录像作品的感觉就像是靠在自家的沙发上慢慢观看一部连续剧。在这部作品中,比尔·维奥拉使用黑白影像以梦境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个生活中的场景:婴儿的出生,母亲的死亡,嬉戏的儿童,生日的蜡烛,隧道中驶出的列车,穿梭于荒野的车灯……在不同场景之间不停穿插着比尔·维奥拉标志性的缓慢漂浮在水中的人,时间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时问的进程随着影像的节奏进行着紊乱的变速运动,时而缓慢,时而凝滞,时而又倒转。存在、死亡、梦境、记忆都聚集在这个诡秘的时间进程中相互交织、延伸。与影像内容同样值得称道的是这部作品的声音效果:水中的回响、睡眠时的呼吸声、自然界的声响、机器的轰鸣,声音的强劲表现力将影像的空间进一步放大。在对整个作品的气氛渲染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尔·维奥拉于1981年在日本创作的单视频录像作品《第一个梦》(First Dream)中也有同样出色的音效表现,作品中有一个火柴燃烧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划火柴时原本微弱的声响被放大了数倍,配合火柴划燃的特写镜头,在轰鸣中燃烧的巨大火焰将这部有关光与暗的作品渲染的气势恢弘。
  对声音效果的强调与比尔·维奥拉声响工程师出身的背景有关。他的许多影像作品都与音效关系极为密切,在1976年单频影像作品《迁移》(Migration)中,这种影像与音效的结合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在一个简单的室内场景中,作者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前摆放着一个茶几,茶几上放置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和一只铜盆,上方是一只在滴水的水龙头。贯穿影片的声音就来自水滴滴入铜盆的清脆响声,维奥拉将这声音通过放大器放大后,变成像撞钟一般悠扬的巨响;伴随着摄像机镜头逐渐由室内推进至龙头上的水滴,观众最终可以看到这部影像的核心——伴随着像禅院钟声般的滴水声,每一滴水都有安坐于一旁的维奥拉的倒影,(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