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性和语义发展的角度试析被字句中“被”字词性(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杨艳 发表于:2011-06-14 14:35  点击:
【关健词】被字句;介词;词性;施事对象;省略
但如果被没有引入施事名词,它又作何解释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没有引入施事名词的被动式归纳为主语+被+谓语动词的格式,如船被卷走了中的被直接放在动词之前,没有施事成分,可句子中的主语船仍是被动的,此时的

  但如果“被”没有引入施事名词,它又作何解释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没有引入施事名词的被动式归纳为“主语+被+谓语动词”的格式,如“船被卷走了”中的“被”直接放在动词之前,没有施事成分,可句子中的主语“船”仍是被动的,此时的“被”从表面上看显然不能认为是介词,可又能将其看作助词吗?助词的特点是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结构助词“的、地、得”是表示定语、状语、补语的固定结构,而动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都必须用在其他词的后面,与放在动词前的“被”明显是不一样的,故“被”不能看作助词。
  在被字句中,“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进施事对象或施事结果,如前面所讲的“船被浪卷走了”。但如果施事对象“浪”不出现,直接说“船被卷走了”时,是否此句就没有施事对象呢?笔者认为不能,即使句中的“浪”不出现,单说“船被卷走了”,听话的人也能明白说话人的意思是“船已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故不出现施事对象并不代表没有施事对象,这只是汉语的一种省略摆了,又如前文“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八创”,即使作者没有说明荆轲被何人“八创”,但读者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也能分析出“八创”的施事名词是“秦王”。从以上句子可知:不论是否有施事者,句子主语的状况和句子的意思都不会改变。这就表明在短被字句,即“被”字后面直接跟动词时“被”引进的施事对象不是不存在,而是为了表达的简明而省略掉了。这种情况更接近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方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古代就有,如《桃花源记》中的“(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村人)咸来问讯。”又如现代汉语中的“喂,(你)在吗?”“小张,(你)吃饭了吗?”“还没(吃)。” 句中括号里的词语便是作者省略的成分。以上句子皆省略了部分成分而没改变句子的原意,相反,如果加上括号中省略的成分,句子反而显得臃肿和啰唆。
  当然,并非所有被字句中的施事对象都可省略,只有当“被”引进的施事者不言自明时,或“被”引进的施事对象不需要说出甚至无法说清楚时,以及句子的表达重心不在施事对象而在受事者,即省略后不影响句子的原意时才能省略掉作名词的施事对象。如:“病人被(医生)治好了。”的表达重心就在受事主语而不在施事对象,而且即使不指明施事对象“医生”,听者也知道治病的人当然是医生,而不是厂长或其他人,以上情况在汉语口语表达中较常见。在汉语的表达形式里,很多被字句的施事对象都可省略。因此,当“被”后直接跟动词时并非“被”没有引进施事对象,而是为了表达的简明扼要而省略了施事对象,故我们不能因为施事对象的省略就认为它不存在。所以,被字句中的“被”仍然是介词,只是其后面的名词成分被省略了而已。综上所述,从“被”字词性由实词到虚词的发展趋势来看,把被字句中的“被”定位为介词较之之前的研究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北京:岳麓书社,1997.
  [2]屈原.董楚平楚辞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刘向战.国策[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5]韩非.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刘利红.从“被”字的语法化演变看其词性[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156~157.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9]汤廷池.国语的格语法[J].湖州师专学报,1986,(3):23~37.
  [10]聂志军.“被”字被动句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4~67.
  [11]张潜.“被”字被动句研究概述[J].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3):78~8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