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忠年 发表于:2011-08-18 15:12  点击:
【关健词】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
从1869年艾略特就认哈佛大学校长到目前,哈佛大学持续140年推进核心课程体系创新,大致经历了5次大的变革。艾略特打破了教会教育模式,开启了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时代,确立了选修课制度;洛厄尔以创新精神,将课程改革由通识教育推进到了专业教育领域:科特南建立

自艾略特(Charles w,Eliot)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以来,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历经数轮改革,不仅对学校保持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也确保了它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影响性地位。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有其内在规律,不同时期的改革体现了不同特征。
  
  一、关于“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
  
  “核心课程”概念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研究成果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齐勒(T.Ziller)提出“齐勒计划”,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善的意志”的培养,他提出把神学、世俗历史、文学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构成核心课程,其他课程一定能够围绕这三门课程进行统合。其后,关于核心课程的解读不断被从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理解,出现了如帕克、布朗、麦克康奈尔、史密斯、巴森、凯斯勒、古德莱德等众多研究专家,形成了社会取向核心课程观、经验主义取向核心课程观、学科取向核心课程观和混合取向核心课程观等多种解释。无论核心课程取向如何,但核心课程必须是课程体系中位居核心位置、且具有生成力的观点基本成为共识。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核心课程是指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这里的“生成力”是指对学生素质能力养成的推动力。
  “课程体系”是指学生在某受教育阶段接受的课程总和。一般学生在学期间要接受多门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多门学科课程或课程板块组成,构成课程体系。本文所讲的核心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提供给学生的核心课程总量。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核心课程则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课程,其他课程可能是学生专业教育课程。在中国高校一般认为专业教育课程更为“核心”,但西方课程论者则认为核心课程才是核心,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其他课程需围绕核心课程进行,专业教育也是如此。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始于艾略特担任校长期间。受德国通识教育观念影响,艾略特的核心课程观取向于学科课程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文化知识或学科知识在人的发展中具有根本性,文化知识或学科知识又有高低优劣之分,应当把文化精粹或经典名著置于课程体系核心,作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往往与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必修课程等联系起来,构成完整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因此,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实质是以通识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调整,后期的改革涉及到了与专业课程的相互融人性调整。在不同的时期,体系中的这些课程被冠以不同的概念,如“核心课程”、“通识课程”、“新课程”等。
  
  二、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特征
  
  从艾略特至今,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或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大约经历了五个时期。不同时期哈佛大学整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有不同侧重,体现出了不同特征。
  
  (一) 艾略特的课程体系创新特征
  1636年建立的哈佛大学只是一所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的学院,长期以来以推行博雅教育为主。到17世纪50年代以后,才设立了医学、法学、工商管理等若干应用性学院,但课程体系以必修课为主,学生选课受到限制,引起学生不满。1869年至1909年查尔斯·W·艾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认为“关于语言、哲学、数学或科学能否提供最好的精神训练、通识教育应该主要是文学还是科学这类无休止的争论,在今天对我们没有实际教益。本大学认识到文学与科学之间并不形成真正的对抗,并且赞成不应该在数学或经典、科学或形而上学之间作眼光短浅的取舍,这些我们全都要,而且都要最好的”。艾略特在执掌哈佛的40年内致力于选修课的推广,先是把大学四年级课程全部改为选修课程,继之又在大三、大二中推行,至1895年,大学一年级必修课减少到只有两门英语和一门外语。他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的理由是大学生已足够成熟,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追求。而且他相信,所有的课程对学生培养都是有同等价值的,大学的责任就是向学生提供足够的选修课程。受德国研究型大学影响,艾略特结合选修课程建设,在哈佛推行了科学研究与专业分科,使博雅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机集合起来,奠定了未来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基础。艾略特推行选修课程的行动也备受质疑。1898年哈佛大学的一份调研显示,75%的学生选择的课程没有计划和重点。不少教师指出。学生只选择内容有趣或功用明显的课程,课程管理的松散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缺乏适当指导和课程之间缺乏结构性联系,已经成为艾略特课程体系受到诟病的根本原因。
  艾略特的改革体现了如下特征:一是打破了传统教会教育范式,通过建设选修课程丰富了大学课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崭新的教育环境,开启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新时代。二是在哈佛确立了核心课程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对哈佛大学、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都有深远影响。三是在哈佛确立了选修课制度。艾略特的选修课制度推行尽管较为漫长,但这种制度已为美国高校传承。四是艾略特选修课制度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因此学生接受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性。过分强调选修课,对学生选课缺乏规范,导致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专业必修课的被忽略,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缺失。
  
  (二) 洛厄尔的课程体系创新特征
  1909年,劳伦斯·洛厄尔(Lawrence Low-eu)出任校长。针对自由选课制的弊端,他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于1914年起推行“集中与分配制”的课程创新运动。他对“选修制”进行了修订,主要是对课程进行分类,将所有课程分为专业课和辅修课、主攻课和基础课,按照集中与分配制构建课程体系。所谓“集中”,是指学生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本系的专业课,以保证重点;所谓“分配”,

是指另外的6门课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两门,以保证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其余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洛厄尔还建立了“导师制”(TutorialSystem),即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选择一位教授作为导师,定期见面,讨论学习情况。他还设计了关于综合考试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洛厄尔借鉴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考试”的做法,建立荣誉学位制度。“主攻课和基础课制度”、荣誉学位制度、住宿学院和导师制被看作是洛厄尔校长对哈佛大学的四大贡献。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