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忠年 发表于:2011-08-18 15:12  点击:
【关健词】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
洛厄尔课程改革的特征:一是将课程改革由通识教育推进到了专业教育领域。通过对课程分类管理,构成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保障了学生教育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弥补了艾略特课程改革的

  洛厄尔课程改革的特征:一是将课程改革由通识教育推进到了专业教育领域。通过对课程分类管理,构成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保障了学生教育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弥补了艾略特课程改革的缺失。二是充满了学习与创新精神。学习国外先进制度,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得更为紧密,融入了教学环境、教师、教学管理等课程元素,体现了其对课程要素与人才培养的崭新理念,对现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启发借鉴意义。
  
  (三) 科南特的课程体系创新特征
  科南特(1ames B,Conant)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1933—1953年),1943年,科南特校长组建普通教育改革委员会,致力于设计一套应对多样化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普通教育课程体系。1945年该委员会提交了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报告——即《红皮书》,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当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组成的观点。认为通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4种能力:有效思考能力、沟通能力、适切判断能力和对价值的判断能力;规定通识教育应当包括三个领域: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要求每个大学生必须修满16门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6门,而且这6门课程必须在人文、社会和自然三个领域至少选1门。由此构建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为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奠定了核心课程基础。
  与洛厄尔时代的课程体系相比,除了普通教育课程不由各系提供之外,其余部分也是很接近的。科特南的课程改革计划直到1955届学生才被完整实施。普通教育委员会对特别认定的各系课程目录清单予以公布,学生也可以选择各系开设的半课程或全课程。结果,普通教育必修课课程激增。1963—1969年间得到批准的普通教育课程从55门增加到101门。一个由教师团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调查显示,《红皮书》执行的结果带来了另一种缺陷,就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要求,并建议从1963年开始进行改革。
  科特南的课程体系创新特征: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成进行了硬性规范,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性范式:二是进一步扩大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的范围,使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门数得到增加,使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门数较多的特点初步显现。
  
  (四) 博克与罗索夫斯基的课程体系创新特征
  博克(Derek Bok)在上世纪70—80年代一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在他的领导下,一个由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Rosovsky)提出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出台。罗索夫斯基于1978年提供了《哈佛核心课程报告书》,提出要重视大学教育的目的性,要把通识教育规范到能确定学生一个知识的广度的最低标准。因此,核心课程改革不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修补,而是重新阐释博雅教育新内涵和新见解。1984年以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哈佛核心课程体系出台。核心课程体系把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分为5类: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及推理、科学和外国文学。不再严格区分院系课程和非院系课程,只要适当调整聚焦的重点,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可以从事核心课程教学。
  此后,哈佛核心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向完善。这主要包括《哈佛1994—1995核心课程目录》和《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核心课程目录》修订时的内容扩展,前者将核心课程领域扩展到6个,即增加了“道德推理”:后者又增加了“定量推理”,使核心课程领域达到了7个,具体为:外国文学、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用本科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来修习核心课程7个领域的8至10门课程。但每个领域的具体课程可以自由选修。在课程安排的顺序上,主张把通识教育贯穿到大学四年之中。以“文学与艺术”领域为例,将核心课程分为A/B/C不同类别以供选择,其课程目录中A类21门、B类计8门、C类、16门,另有“相关课程”历史学——“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1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各领域核心课程比重统计情况如下表:
  
  博克与罗索夫斯基改革的特征:一是扩大了核心课程体系类别构成,厚重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开启了将专业课程纳入到通识课程领域的新时代,为其后劳伦斯与科比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二是给学生更多自由选课机会而又不失课程体系结构的稳定性:三是专业课程进入到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导致了体系内课程难易程度差别的拉大,不利于课程管理。
  
  (五) 劳伦斯与科比的课程体系创新特征
  新世纪以来哈佛大学对核心课程的改革探索一直在持续中。2002年10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科比(WilliamC,Kirby)正式宣布启动1978年以来哈佛最全面综合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得到广大师生和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H,Summers)的支持。经过前期几个阶段的筹备,2006年校长劳伦斯提出要用新的课程计划取代核心课程计划,但不久他因头年发表涉嫌歧视妇女的言论而辞职。这一计划直到2007年5月15日才在文理学院获得表决通过。这是哈佛自19世纪70年代核心课程计划实施30多年来对本科通识教育第一次彻底的修正。
  哈佛大学这次全面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原因是,核心课程强调“思考的方法”其标准模糊不清,有时被忽略;有的核心课程太难,有的又太容易;开设核心课程的筛选过程低效且不透明,教师和学生都不清楚各个核心课程领域的具体指导方针,筛选标准无法清楚地得到解释;核心课程数量不足;核心课程的领域太过宽泛。核心课程和系里的课程区别不清,现行必修课太错综复杂,教师甚至没有信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给予学生指导,极少有余地供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劝告。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成立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小组分会来监督计划实施情况: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规定新课程计划不再安排免修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把所修课程既算作普通教育学分,也算作专业教育学分;学生也可以用符合条件的专业课程满足普通教育课程要求;各系也允许符合条件的普通教育课程算作专业教育的学分;部分课程可以同时满足两个课程类别的要求,学生还可以自 主决定如何计算学分;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知识领域及课程具体标准。新课程改革将原来的七门课程知识领域改为八门,即审美和诠释、文化和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的各种社会、世界中的美国,要求学生从八个学科领域中的每个领域选择一个用字母表示成绩等级(one letter—grad—ed)的半课程(half—course)。新的课程计划不仅扩大、细化了课程领域,改变了课程名称,并且给出了每一领域明确而具体可行的课程标准,以“世界的各种社会”领域为例,该领域包括三个具体标准:①研究美国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社会:②展示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③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能遇到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语言或经济问题联系起来。该课程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美国人普遍存在的“偏狭思想”。让学生认识与美国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习俗与制度。这些变化体现出哈佛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做2l世纪合格公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更加注重培养国际化美国人的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