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及教法探究

来源:nylw.net 作者:王艳梅 发表于:2010-09-11 09:22  点击:
【关健词】规律;古今词汇;朗读;理解;品味
文言文教学占据了初中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但在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文言文是一个盲点区,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最为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朗读、理解、品味。

“古文”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自序》里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他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的文献典籍,而我们今天中学生所学的古文则还包括后代作家模仿上古汉语书面语言写作的文言文,初中六册教材共选编了43篇文言文课文,50首必背古诗词,占据了初中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所以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设计课程,组织教学,甚至强制学生背诵、默写,但收效甚微。针对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以供商榷。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在当今新课程改中受到很大的关注,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师的预设:对字词的讲解,学生记录;给学生朗读、体会、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很少;课堂的生成则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感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难以把握:
  
  1难以把握规律
  
  这里所说的规律是指科学的、好懂的、管用的规律。令语文教师和学生头疼的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教材、教辅用书中有不少的所谓规律并不如此。例如名词活用做状语。有的教参上说动词前面的名词作状语,“虎啸猿啼”《岳阳楼记》这个“虎”处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但如何解释呢?再如处在状语位置的名词用作状语,又如何判断那个名词处在状语位置呢?能在前面加上适当介词的名词用作状语,如“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的“义”可译为“善良坚持道义”,前面是形容词,这也并不影响它活用作状语,更何况汉语语法的复杂性,我们如何辨析哪些名词可加介词,加什么介词?教学归纳的规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不好用。
  
  2古今词汇变化多样,难以琢磨
  
  从词形上看,古代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则绝大多数是双音词。就词义看,同一个概念,古今用词往往不同,如现代说“打水”,古代说“汲”,现代说“残暴”,古代说“虐”,现代说“热水”,古代说“汤”。同一个词古今异义又往往存在差别,如“往往”这个词现代指的是时间上的经常,但在秦汉时期却表示空间关系的“到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是用微词婉言对人进行劝告,与现代“讽刺”一词的意思迥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这里的“卑鄙”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卑”是指出身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两个单音词。再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连词,意思与“不管”相近。这里却应看做两个词,“无”是“不用”的意思,“论”当“说”解,这些词义的变化给学生确切理解文言古意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3概念模糊,指导性不强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又包括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等教师们所持的教参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不少概念,因为只有理解了概念,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流传到现在还存在着许多比较复杂的问题,文言文难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克服文言教学的盲点区,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在教学中最为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朗读、理解、品味。
  首先:关注学生文言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以读带学。读书必先识字,古人用字的条例有二。一是用意义;二是用声音。事实上学生的诵读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多次诵读文章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对于陌生的素材自然会有一个心理接纳到情感体验再到思维感知启悟的过程,文言文本的解读,就应从基础做起,从读通读懂做起。我要求学生在读过程中,“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朱熹)”,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读清了句读,读正了字音,才能为读懂文本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时,教学生学习读文章,我从发音、节奏、语气、情感上给与学生认真指导,读书断句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后面学习文言文打下了扎实的第一步。
  其次:关注文言文句子意义的理解,是阅读文言文本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构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则是由短语和词语构成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是由阅读句子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的阅读开始的,但是,正如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义就必须从理解全文的整体意义入手一样,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也就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体句子的意义以后,就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了。在疏通文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告之其主要的方法有七种:增、替、扩、留、补、删、调。每学一篇文言文时,就要求学生用这几种方法来把握文章内容,训练了三年,学生拿着一篇文章,基本上都能把握大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古文翻译,我给学生编写了一段口诀:“古文翻译,揣摩语气;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单音古义,双音今义;虚无实义,删去不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随文释义,合情合理。”翻译时学生牢记口诀,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奠定了扎实第二步。
  最后:关注文言文本内容的解读,提升学生的赏读能力。通过朗读,语句的把握,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提升,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文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呈现情感的,让学生揣摩语言,体会写法,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感情,体味浓厚的人文底蕴进而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而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探讨,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或调整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夯实了第三步。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