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杀预防:从心理咨询到生命教育(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胡可涛 发表于:2010-12-02 11:04  点击:
【关健词】自杀预防;心理咨询;生命教育
首先,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非如普通身体疾 病那样简单,它常常具有反复性。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患者有可能因为某次及时接受心理咨询的救治避免了自杀,但是却不能够保证以后不会重复出现这样的症状。众多的自杀案例

  首先,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非如普通身体疾 病那样简单,它常常具有反复性。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患者有可能因为某次及时接受心理咨询的救治避免了自杀,但是却不能够保证以后不会重复出现这样的症状。众多的自杀案例已经反映了这样的问题。
  其次,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克服必然受制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受制于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受制于心理学专门人才乃至心理咨询师数量的增加。在目前的条件下,每所高校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的条件实际上并不成熟。
  再次,事实上,心理咨询还要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心理问题本身阻碍了具有心理疾患的大学生走向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治疗。特别是具有自闭型人格,或是具有抑郁症的患者自身就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而且,与心理咨询中心的接触无意识中强化了自身是心理患者的印象,这是心理疾患患者自我意识中竭力回避的。尽管很多心理咨询机构再三重申,并不是有心理问题的才到心理咨询中心来进行咨询。但是,对于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患者而言,依然很难接受。
  最后,心理咨询所针对的“已然”现象,即大学生面临应对人生问题的无力已经转化为顽固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性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实质是一种面对积重难返的既成事实的无奈之举。自然,进行成功的心理治疗的难度肯定要高于对一个健康人格应对人生难题的教育与疏导。显然,立足于后者,防范于“未然”,才是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根本出路。
  当然,认识到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的不足并不意味着取消心理学的作用,彻底否定心理咨询的功能。必须承认心理咨询和心理学在解决自杀倾向的心理患者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具备的优势,而且也只有大力推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防止和应对有心理疾患的大学生的自杀问题。不过,这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追问何以导致心理问题,这对于自杀预防实际上是很关键的。显然,从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必须追溯到道德问题、人生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弗罗姆所指出的:“在更特殊的意义上,许多精神病都是道德问题的表现,而且精神病的各种征候也是无法解决的道德冲突所导致的结果”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很多心理学家有意识地涉及到了心理学自身作用的讨论。弗洛伊德提出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按照他的观点,人是按照快乐原则,满足和释放“力比多”实现生的本能。而当人的“力比多”遭到压制(包括道德的、宗教的),人则会走向死的本能的满足,走向破坏,选择自杀。而众多的自杀在他看来完全是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在弗洛伊德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不断纠正弗洛伊德的观点,很多学者明确承认仅靠心理学还不足以彻底根除心理问题,心理学必须与其他学科结盟,才能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顿。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其“九死一生”的集中营经历,综合精神分析学派与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创立了“意义治疗学”。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虚空”现象比较突出,感觉无聊、活得没有意义、没有尊严、没有价值已经成为普遍的生存状况。当人生意义遭受挑战时,生命必然变得极其脆弱。现代人几乎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那样的人生问题,这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然而,这种人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则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光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治疗技术,更需要进行“意义治疗”法,从精神向度唤醒患者的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实际上,“意义治疗法”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而反观大学生自杀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解决和预防不单从心理咨询入手,还需要推行生命教育,以人生问题、道德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唤起大学生的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才能够从根本上预防自杀问题,遏制自杀惨剧的不断发生。
  
  三、生命教育:价值与重构
  
  生命教育在20世纪后半期发轫于美国,此后在西方其他国家与地区风行。它的产生有着客观的原因。可以说,它是教育领域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中,生存压力加剧,传统价值观遭到“祛魅”,道德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甚嚣尘上。而现行的教育模式重理性、重知识的弊端进一步暴露,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青少年的道德、人格乃至精神状况令人堪忧。在这样的情形下,生命教育变得至关重要。国内的生命教育还方兴未艾,只是为数很少的中小学在推行,而在大学推行生命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
  生命教育,本质上就是认识、尊重、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以行动去体现生命的意义。施韦泽在《对生命的敬畏》中提出:“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则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对待生命的态度作为“善”与“恶”的价值认知基础来克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知识主义所造成的把人工具化的弊端。在科学主义走向对生命价值的解构与“祛魅”之后,生命教育所需要实现的恰恰就是生命价值的重构。
  具体而言,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下,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从生命的三维性(长、宽、深)切人,进行探索与尝试:
  第一,长,指人的寿命长短。人的生命,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来自于父母,从类群体的角度言之,来源于自然。所以从这一层面而言,人是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的。传统认为,生命的长度,也就是我们的祸福寿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却可以“修身以俟命”。现代社会流行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不仅会朝着虚无主义的方向发展,消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它看似在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实质是“暴殄天物”。因为欲望的激发在某种意义上扭曲了我们身体的自然规律。生活的无规律、饮食的无节制、身体缺乏运动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健康的灵魂,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人的生命又不能仅仅等于那“沉重的肉身”,人还需要超越性的精神。传统养生学把人的生命理解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天人合一的宏大视野出发,统合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将精、气、神的修炼作为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养生学的普及与推广,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庸俗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人死如灯灭”的观念,而且有利于抵制“暴殄天物”式的享乐主义人生观的流行。借助于传统养生学的智慧,可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生命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