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evere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陈梅 文军 张玉 发表于:2011-10-30 09:07  点击:
【关健词】Lefevere;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由Lefevere和Bassnett代表的文化学派提出了“文化转向”,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中,Lefevere提出的“改写”理论和翻译操控的三个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文化学派的影

The Study of Lefevere’s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Chen Mei Wen Jun Zhang Yu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Duringthe 1980s,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ook an important turn. The “cultural turn” proposed by Lefevere and Bassnett offers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mong the theories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studies,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 and three manipulating parameters — ideology, poetics and patronage —have cast great influence. Meanwhile, Lefevere’s theory has attracted the interests of Chinese researcher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i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Lefevere’s theory since the 1990s,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Lefevere; transl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in China
  
  1 Lefevere理论简介
  Lefevere是文化翻译研究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和Bassnett一起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得研究者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微观分析研究上,而是从更加宏观的文化层次来解读和分析翻译。
  Lefevere的理论主要有几个重要的方面:文学系统理论、“改写”理论、翻译操控的多种因素,并且在其与Bassnett合著的《文化构建》一书当中发表了《中西翻译思想》来研究中西方翻译传统,而在早期,他还归纳了7种诗歌的翻译策略。
  Lefevere认为,文学是一个“人为”的系统,是组成“由很多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换句话说,文化、社会是文学系统的环境。文学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同时,有两个控制因素使得文学系统与组成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不至于脱节,一个是文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即“专业人士”;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赞助人因素。而对于翻译而言,Lefevere认为翻译即为“改写”,而文学批评、传记、文学史、电影、戏剧、编纂历史等都是“改写”活动。Lefevere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控制译者“改写” 过程的因素:意识形态在形成翻译中的作用、赞助人的力量、诗学、论域、翻译、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翻译技巧,还有中心文本和中心文化。(Lefevere1992b:xii) 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操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2 Lefevere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Lefevere的理论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的。作者通过查阅,收集到了发表在国内各类期刊上的论文共101篇,每年发表的数量如下:1999年发表的论文数为1篇,2000年2篇,2001年5篇,2002年1篇,2003年8篇,2004年7篇,2005年12篇,2006年14篇,数量最多的是2007年:25篇,2008年24篇,另有2篇年份不详。作者发现这些文章的发表时间都集中在1999年至2008年9月,而且2004年以后发表的文章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82篇)。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虽然Lefevere在他1992年的两本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和《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当中就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但是国内的研究者对于Lefevere理论的评介和研究晚了好几年。这一状况可以理解,因为Lefevere的相关理论毕竟与传统的中国译论具有重大差异,国内译界对它的理解、消化、应用乃至批判性的反思需要一个过程。
  通过整理分析,我国研究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对Lefevere所代表的文化学派的相关译学思想的介绍和批判性解读类,这类文章主要关注Lefevere翻译理论的本身(如赵彦春2004);另外一类关注的更多的是相应理论的应用层面,即用Lefevere的理论来研究各类不同的译本(如朱伊革 2004)、解释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与翻译有关的现象(如吴莎 屠国元 2007);而其中还有小部分文章关注的是Lefevere的《中西翻译思想》这篇文章,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解读和反思(如刘重德 2003);还有一篇文章是运用Lefevere早期的文章《诗歌翻译:七大策略及其发展蓝图》提出的7种翻译策略来进行英汉诗歌互译策略对比研究。(谢盛良 2007)
  综观这些期刊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2.1对Lefevere理论的肯定
  国内的研究者对于Lefevere的理论,大多数采取肯定的态度,并对其理论进行各种各样的应用和介绍,其中郭颖和白彬(2008)的文章能够代表大多数的态度。文中认为Lefevere的理论,尤其是折射理论和文化三要素理论把翻译从语义层面的微观世界扩展到了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并肯定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突破了语言学和传统美学的研究范畴。
  2.2 促进国内译界对宏观翻译的关注和研究
  可以说,Lefevere及文化学派理论上宏观的特点,为很多国内研究者对宏观的翻译活动和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和新颖的视角。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章对于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了阐述,例如王巍(2007)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角度出发,研究阐释了晚清小说翻译带有极强的政治功利性并得到当权者等的倡导和支持的现象;更有部分研究者对我国历史上长达十几年甚至一个世纪的翻译现象和发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例如王友贵(2003)从勒弗菲尔、赫曼斯、本雅明的理论假说出发考察了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史近150年的影响和操控。
2.3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由于Lefevere和文化学派并不关注翻译实践尤其是译本分析评价的微观层面,而是从宏观入手,认为翻译应该以“文化”为单位进行,所以我国的研究,尤其是在理论的应用方面也都是从宏观着手来对比译本,打破了仅从传统的“忠实”等角度来判定译文质量的框框,而更多地是从操纵理论主要的三个因素入手来对出现不同译文的原因和现象加以解释和描述,而不是对译文的质量等方面加以优劣的评价。例如,王友琴(2007)运用Lefevere操控理论当中与意识形态因素相关的理论对杨宪益和Hawkes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译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2.4 研究视角相对集中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