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上海经济发展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孟志芳 黄靖 发表于:2011-03-31 11:18  点击:
【关健词】后世博 上海经济 产业发展 银行业
上海经济已经进入后世博阶段。我们分析了世博经济的投资效应、消费效应和后续效应。后世博上海经济有四个特征:大浦东和大虹桥是上海未来的两个增长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两翼,“两个中心”建设是上海的历史契机,转型是上海经济面临的主题。后世

 一、世博经济对上海的影响
  
  “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世博经济的核心特征是能为举办城市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
  世博经济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筹办期的投资效应,主要指世博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会展期的需求效应,主要指世博游客在世博期间的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第三、会展后的后续效应,主要指世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世博园区的两次开发、世博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发挥。
  (一)筹办期的投资效应
  我们先分析上海世博筹办期的投资效应。第一是世博场馆的建设费用:180亿元。这180亿元是场馆建设投入,实际上园区外的投入,像地铁、道路、环境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并不在世博园区投入。第二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估计将近3000亿元。真正的投资拉动效应并非来源于世博场馆建设,而是来源于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
  自2005年起,上海基础设施投资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有巨大的增长,不能不说是世博带来的增长效应。基础设施占GDP的比例2005年-2009年分别是:9.7%、10.9%、12%、12.7%和14.2%。而增量基础设施投资对增量GDP的拉动也很明显,2005年-2009年分别为2.6%、2.6%、3.3%、2.2%和2.8%。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上海经济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GDP仅增长8.2%,但基建增量就贡献了2.8%。
  我们估计了世博投资创造GDP的能力,2005年到2009年,世博投资对GDP的贡献分别是:0.4%、2.7%、5.1%、6.4%和8.5%;呈逐年上升之势。如果以简单加权平均数计算,世博投资2005年-2009年每年贡献4.6%的GDP,世博投资的确为上海经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会展期的需求效应
  一名参观者对当地的多个产业有推动作用,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游客数量达到预计中的7000万人次,直接收入预计可达到470亿元人民币。再依照相关产业的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800亿元。2010年5月-10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亿元,增速为17.8%,比上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2010年上海GDP面临两个效应,一是世博消费带来的正效应,二是世博投资撤退带来的负效应。2010年1月-11月消费同比增量为824亿元,1月-11月投资同比增量为-238亿元,消费正效应大于投资负效应。
  (三)会展期的后续效应
  会展的后续效应比较复杂,而其溢出面也比较广,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第二、高科技产业乘势起飞;第三、强化了周边的经济合作。总体而言,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兼具了上述的三方面,2010年第三产业占比有望突破60%;上海市政府确定了九大新兴产业;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日趋密切。
  
  二、后世博上海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大浦东和大虹桥是上海未来的两个增长极
  随着世博会结束,大量相关基建工程相继收工,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将逐渐收缩。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就明确了未来几年的经济重点,一是发展承载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大浦东地区;二是发展承载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大虹桥地区。但就发展形态和产业定位来说,大浦东和大虹桥又各有特色。
  大浦东是原浦东新区与南汇区合并之后的地理概念,上海市将两区合并主要是在于整合优势、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大浦东将突破以前行政区划的束缚,在更大的空间里,将带给项目、规划等一些工作更高的视野,使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土地问题的解决将为大浦东发展提供新动力,迪斯尼等诸多项目将不会受到土地指标的制约。
  大虹桥商务区的定位是: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和核心区,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的汇集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大虹桥的规划是: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26.26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虹桥枢纽周边约60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虹桥商务功能拓展区,涉及闵行、长宁、青浦、嘉定四个行政区,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的26.3平方公里范围内,总体布局是“一环、两轴、三核、五区”,规划总建设规模约1100万平方米,其中对外交通规划设施约30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区等公共设施约490万平方米。
  (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两翼
  1.发展优势的先进制造业
  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重点领域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引领;通过提高核心设备制造环节的集聚度,实现系统引领;通过融合发展总集成、研发设计等,实现价值链引领。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比2008年增加4500亿元左右。重点发展产业是: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新材料、软件信息。
  上海将第二产业的发展定位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做大第二产业的两端,一个是产前的研发端,一个是产后的营销端。在制造业U形的微笑曲线中,制造这一环节处于价值的最低端,而研发、营销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上面两端,附加值最高,这就是上海要做的。
  2.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与我国其它省市相比,上海经济外向型的特征更明显,这也使得上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更加强烈。自2008年11月份以来,上海外贸出口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际金融危机让上海认识到,必须转变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增长方式,为此上海市政府颁布了《2009年-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规划的目标是: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00亿元;服务业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12%以上,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60%以上;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市合同外资的70%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
  上海与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国际发达地区相比,在第三产业比重、产业增加值方面差距甚大。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来看,作为基础性的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通信、交通等行业,上海市这些产业的产出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但金融、社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产出比例却低于其他地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来看,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等)往往先于社会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渐超过生产性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