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生产力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郭泓 发表于:2010-12-23 13:42  点击:
【关健词】以人为本 生产力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突出说明了发展是首要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从人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生产力的内涵,赋予其丰富的人本意蕴。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

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从人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生产力的内涵,赋予其丰富的人本意蕴。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发展的资源论
  一般来说,生产力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因而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把自然资源纳入自己的劳动对象或劳动条件之中,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和程度。马克思明确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类确实投入了科学技术知识、物质基础结构、各种设备等自己创造的东西,但更多的资源都是自然界提供的,而不是人类自身所能创造出来的。即便一部分投入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也是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没有自然资源,就没有人类社会生产力。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消耗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不可再生的非生物资源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突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支持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导致生态严重失衡和环境系统恶化,这势必造成生产力系统的退化,极大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郑重地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可见,只有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有力促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也曾描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它具有运动永不中断、延续发展的特性,但也说明了这种延续性是以自然资源的持续支持力为基础和条件的。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首先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把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视为同一个发展过程;把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以“和谐性”生产力取代传统的“征服性、掠夺性”生产力,自觉地协调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把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建立在自然资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发展与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相协调;不仅给当代的人们创造一个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保证社会生产力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论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动对象、劳动者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既包括物的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其中,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作为人的因素,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存在物,生产资料的创造者,是活的劳动;而生产资料作为“物”的要素,则是死的劳动,属于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自身力量的延伸。马克思肯定地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任何生产过程都是在劳动者的主宰参与下进行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可以说,没有劳动者也就没有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是人们创造并且掌握和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特别是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不仅含有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一面,也含有资源的一面,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人力资源尤其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因为具有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成为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主导因素之一,这使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激励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激活了劳动者的智力和创新能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产力观,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紧紧围绕人的创新能力建设,由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中心转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中心,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口强国。
  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论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又何在呢?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人的现实的物质需要中去寻找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要素,在不断追求的物质需要的过程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源泉,即一种有经济上和历史上的存在理由的,从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产生的源泉。”因此,人的物质需要是驱使生产力发展的更为原始和更为深刻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实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生存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无非是人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控制和利用更多的自然力,获取有效的物质资源,更充分地满足人的需要。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种需要不仅包括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还包括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产生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正是在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得到运动和发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