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Internet与Internet of Things(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曾华燊 发表于:2012-04-14 11:44  点击:
【关健词】智能化物理对象;IoT;物联网;全联网
面对各类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和业界提出研究下一代Internet(Next Generation Internet,NGI)的问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外学术界、工业界和政界都错误地把以扩展IP地址空间为主要目标的IPv6视

  面对各类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和业界提出研究下一代Internet(Next Generation Internet,NGI)的问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外学术界、工业界和政界都错误地把以扩展IP地址空间为主要目标的IPv6视为解决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把NGI寄托在IPv6网络之上。直到2005年前后,美国的全局网络创新环境(Global Environment for Network Innovation,GENI)公开承认:“有30多年历史的Internet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技术发展和迎接挑战的主要因素,必须研究全新体系结构(Clean Slate Architecture)”[8]之后,国际学术界的主流才逐步从“IPv6就是下一代Internet”转向“研究新的Internet的体系结构”的方向上来。因此,重新审视现有的Internet体系结构,研究能够迎接网络面临的挑战并适应未来高速高效交换需要的、服务质量可保障的、安全可靠、能够适应网络应用环境变化和网络应用发展趋势的下一代Internet,就成为网络界的重要任务。
  1.3“感知世界”是Internet应用领域面对的新挑战
  随着传感技术、嵌入式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微小型智能化物理对象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能够更加广泛地深入感知物理世界,将“物”作为Internet应用领域的一类新的数据源(感知源)和数据施加对象(控制对象),使智能化物理对象也能像其他对象一样提供服务(Things as a Service,TaaS)。据估计,普通人周围潜在可能和需要感知或受控的物理对象的数量可以达到1000至5000,全球总数可达500万亿至1000万亿[9],这一方面意味着智能化传感产业和应用领域的广泛市场前景;另一方面,通过对物理世界更深入的感知,借用Internet和智能化处理,最终可以实现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理念[10]。 “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概念。
  2对IoT内涵的诠释
  2.1ITU的广义IoT
  2005年11月16日—18日,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界峰会的主题报告中正式地提出了“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 [1]的概念。该报告指出:由于短距离移动收发器嵌入大量的物理对象之中,人与物理对象之间以及物理对象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使Internet的应用对象从人和计算机,扩展到人、机和物理对象,进而使Mark Weiser提出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任何器件或物品都能联入Internet作为可访问的网络资源的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11]理念”成为可能。
  英文单词Things可广义地泛指“人、事、物”,即“Everything”,也可狭义地指无生命的事或物。ITU在IoT的描述中,“Internet of Things”取Things的广义,即代表Everything(人、机、物);而用于区别人和计算机时,Thing(简写为T)又取其狭义,指“物理对象”。图1为参考文献[1]中用对象域、时域和空域这三维空间来描述的IoT内涵的示意图(中文为笔者加注)。
  在图1的三维坐标中, Z代表“对象域轴”,Y代表“时域轴”,X代表“空域轴”。在对象域内,强调所有对象(人、机、物)的可全面互联互通性;在时域和空域内强调所有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可接入性或可访问性。
  应当指出:正如在1.2节分析的那样,OSI应用层的双重性,即它既是典型网络应用所在层,也是所有网络应用的服务的支撑层,这就造成人们在讨论与网络相关的问题时,网络应用系统与OSI/RM之间的界限模糊。因此,图1中描述的IoT模型并没有明确地说明物和人联入Internet与计算机联入Internet的区别。事实上,由于“人”不能直接接入Internet,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手机或电话等设备的用户界面才能实现人—人或人—机的交互;大量的微小的“物”通常也不宜直接接入Internet(要求每个“物”直接具备OSI/RM界定的网络功能显然不合理),而应当通过其他具有网络接入能力的设备间接接入。换言之,IoT中的互联对象实际上包括直接与间接联入Internet的两类互联对象。按照前面把计算机网络界定为“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间互联而成的系统”的观点,人和物应当属于OSI/RM之外的应用系统中的互联对象的范畴。因此,ITU的IoT实质上应当理解为多维空间、多应用对象、全方位普适互联的Internet及其应用环境的抽象,而不仅仅涉及OSI/RM或Internet网络部分,还涉及OSI/RM之外的应用系统。鉴于其他定义将对IoT描述为“联物”的专用网,本文将ITU对IoT的定义称为“广义的IoT定义”,是对未来Internet/下一代Internet(NGI)及其应用服务系统总体的抽象,是从Internet及其应用系统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远景视图。
  2.2狭义的IoT定义
  欧盟委员会信息学会总署(Information Society and Media Directorate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DG INFSO) 和欧洲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on Smart Systems Integration, EPoSS)对IoT的定义是狭义IoT定义的典型代表。欧盟首先将IoT中的“Things”明确地界定为“存在于或在时域和空域中移动并通过指定身份识别数字、名字和/或位置地址可识别的真实 (Real)/物理(Physical)实体或数字/虚拟实体”,而把连接这种“可标识、可访问的物理对象/实物对象”的Internet定义为IoT [12]。显然,欧盟把IoT界定为联物的专用网,而国内则译作“物联网”。
  欧盟在2009年9月发表的《IoT战略研究路线图》[13]中,在对未来网络发展视图(Vision)中还进一步阐明:“未来的Internet将基于标准通信协议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因特网 (Internet of Media, IoM)、服务因特网(Internet of Service, IoS)和IoT融合为一个“由无缝网络和被网络连接的‘物’组成的全域公共IT平台”。欧盟的观点,IoM研究各类媒体编码与处理及其与网络适配问题;IoS研究基于软件的各类网络服务(如SOA、Web X.0服务、网格、语义Web等)及其与用户的协同工作问题;IoT则是整合普适计算和环境智能等概念,
  由成千上万可识别的“物”连接而成的互通互联的动态网络。显然,欧盟是按照应用服务的不同划分不同的专用“网络”(实质上是Internet+应用),而把IoT视为联物的专用网。因此,本文把欧盟定义的IoT称为“狭义的IoT”。而他们预示的未来的“全域公用IT平台”正是ITU的广义IoT所涵盖的内容。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