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阐释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杨海英 发表于:2012-02-23 13:05  点击:
【关健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斗争中行进160多年了。在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行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至于“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期间,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前提和广阔的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辉煌成就。可以说,理论和实践相互推进,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深刻社会变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历史反复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动态的没有止境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普遍的,从平衡、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扬弃,实现着新旧事物的更迭。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一样。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意味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一劳永逸的完成。实践的发展需要产生新的理论家,需要他们写出新的理论著作,来总结经验,指引未来。马克思主义只有和具体的丰富的实践相结合,和当下重大的历史使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芽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芽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1]在回顾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的成就时,毛泽东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2]对于像中国这样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又饱受内忧外患的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将沦为资本主义边缘的附庸。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然结果。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者是辩证统一、互为必要前提的。当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政权时,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原理出发,把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化为生动的实践,并通过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检验和完善社会主义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道路,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很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中国初期那样特定的历史时期肃清落后的和错误的思想意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十分可惜的是,十年文革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遭到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生动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深深地孕育在现实生活中,在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因而,从根本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该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该向何处去以及人类社会历史该向何处去的探索中提出和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的成就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在革命胜利以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没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就没有了方向。党的执政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政治保证,党要巩固其执政地位,就要注重加强思想建设,不断地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社会要实现协调快速发展,须臾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鼓与呼。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邓小平告诫人们,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以这样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必须要扎根于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的灵魂深处。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追求是根除一切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及其根源,从而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在俄国革命胜利后,列宁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5]毛泽东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6]这些论述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生产力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演进、制度更迭的根源。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充分认识生产力本身具有的革命性和决定性作用,了解生产力性质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规律,正确解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同任务、手段、途径和方针措施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前,主要是通过革命斗争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制度上的障碍。党在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后,就要运用这种新制度及其创造的一切有利条件,大规模地致力于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同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自觉地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不断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辟广阔的道路。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