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及其当代民生导向(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汪盛玉 王艳 发表于:2011-07-04 09:01  点击:
【关健词】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的民生导向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促进社会公正的行动指南。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积极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增进人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的民生导向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促进社会公正的行动指南。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积极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增进人民的生活幸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1.“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核心理念
  所谓民生,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从而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问题。民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关切的中心。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人民解放和当家作主,谋求人民的幸福生活。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由此,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做起,要“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4](P138-139)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注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重视富民,关心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关切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邓小平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他从消灭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着手,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并强调指出,可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5](P3)“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6](P322)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一定要带着深厚情感去解决。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执政为民、用权惠民,时刻为民所想、为民所忧,要致力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显然,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思想、邓小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到江泽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利民思想,再到胡锦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惠民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考察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
  2.“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正统一起来,强调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毫无疑问,当前我国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最为明显的是,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坚持优先保障公民生存权、居住权、就业权、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为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7](P11)但是,毋庸讳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继续进步。当前若干现实问题昭示出,加强民生建设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笔者择取如下四个问题简要加以探讨。
  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需要继续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超过4.0%,加上农民工失业返乡,实际失业率超过10%。[8](P17)这需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需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需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需要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除此,必须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收入是民生之源,需要继续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确保劳动者劳有所获、不同劳动者之间收入公平分配是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财政部的调查表明,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10%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1978—1984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稳定在0.16。1984年开始,一路攀升,到2007年达到0.473,这就表明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9]所以,需要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尤其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第三,保障是民生之基,需要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历来被称为民生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根据统计,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60岁以上人口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不到50%。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偏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此外,一直为城镇居民所关注的基本医疗,在2006年的社会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在2008年的全国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排在第二位。[10]为此,还需要改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