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中的城乡\市场与政府观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李萍 安康 发表于:2010-09-12 10:35  点击:
【关健词】城乡关系;市场;政府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分离、城乡差别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城乡尖锐对立的客观经济条件及其历史根源,深刻揭示了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的内在关联、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趋势的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乡关系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专门或直接、明确地论述过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政府、市场问题,却有大量的相关论述,形成了深刻而富有科学预见性的城乡发展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的政府、市场的作用及其关系的理论。这对于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统筹城乡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城乡关系:演进轨迹及其现实影响
  
  相对政府和市场问题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比较完整,且有诸多精辟的阐释,尽管这些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论住宅问题》、《资本论》、《论权威》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之中。
  概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和研究是从资本主义城乡利益尖锐对立切入,进而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分离、城乡差别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城乡尖锐对立的客观经济条件及其历史根源,深刻揭示了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包括分工的演化、大工业、城市化的发展和私有制转向公有制的内在关联、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趋势的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乡关系的终级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及其变化是社会分工发展演变的历史必然产物。“最初,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不是分开的;后者包含在前者中”;而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进一步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出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城乡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呈日益尖锐化发展趋势。他们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不能消除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因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城乡对立扩大加深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内生的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之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而“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正是他们理想的“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提出:“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并强调“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个条件首先依赖于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已经达到“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在这里,城乡融合则是指“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率先开始了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探索。总体来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和发展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认识,大致走过了一个从农村、农业抑制、城市、工业偏向发展到寻求城乡互利、工农结合、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曲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存在着脱离实际、机械照搬的教条主义,简单地套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更多地强调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对消除城乡对立的积极作用,而对市场机制,尤其是政府适度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的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促使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和功能却长期认识不足,甚至对此加以否定,忽视了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工业反哺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等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城乡差距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的认知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体制性,及其所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重后果。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中的市场和政府:解构与比较
  
  如前所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我们可能无法直接找到系统而完整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但是,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来审视这一问题时,就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步,不仅有着对市场、政府研究的一系列丰富而精辟的思想和论述,而且对市场与政府问题及其关系的认识还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设想到现实、从否定到有限度的承认再到肯定、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修正与发展的漫长探索的过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