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改革分析研究

来源:nylw.net 作者:余明 发表于:2010-08-24 09:35  点击:
【关健词】实践性;教学改革;机制
本文从思修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义为切入点,阐述了实践性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缺乏考核体系、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理论知识等对策,这些对策对现在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并对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其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其整体教学的培养目标,从目前来看,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实践性教学效果是否可以提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并且这些策略经过了实践教学的验证,所以,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一、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一)积极调动了学生参与思修课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位,树立起了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有效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真诚互信与了解。此外,在教学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可以针对教材中某一专题进行专门的讨论;组织参观大学生教学基地;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演讲和交流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愉悦,能够使他们得到无形的教育。
  (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身丰富而全面的理论知识体系,教育和引导着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其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等。通过结合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都有了系统的学习和体会。“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丰富的实践体会,学生亲身感受到思想品德修养的稳步提高,在诸如社区服务和义务劳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这是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1]
  (三)初步建立了实践性教学运行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性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加强的地方。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具有目的性、互动性、操作性、创造性等特点,因而,相关教学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实践性教学运行的各项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建设。高校和该课教研室能够从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机制、教学内容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保障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出台,有力的促进了本课程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也切实改善和提高了整体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考核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大多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开展。由于缺乏考核体系,部分教师存在走过场和应付的被动心理状态。另外,由于“理论教学体现水平,实践教学只是补充”等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高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经费、设备、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使任课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二)运行机制不完善
  思修课实践性教学属于新兴的课程要求,目前在教学上各大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性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上出现敷衍了事、走过场的行为。有些高校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饱满的时代气息,但在落实时往往没有按要求执行,只是简单的走完程序。往往追求形式上的高、大、全,目标不切实际,最终导致无法完成预期效果。在实习鉴定报告写作过程中,也往往出现相互抄袭,甚至大面积雷同的情况,这也是高校在“基础”课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漏洞所在。
  (三)管理体制滞后
  首先,教学管理上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践性教学组织系统,在统一领导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教学研究机构等等。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因此各部门及其具体人员的分工与责任不明,导致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检查等环节的操作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于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也有待加强。
  (四)保障机制缺
  实践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的运行。就目前的“基础”课实践性教学而言,由于教学本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学校对于实践教学工作又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及激励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动力不足,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折扣,也使得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的参与过程中缺乏向心力和动力。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旨在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2]由于多种原因,当前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该课程魅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急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只有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才能为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基础。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需要得到学校党委更多指导,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
  学校可以将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宣传部、后勤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纳入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中,实现各部门间合理分工,发挥合力。教务处应该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组织编写专门的教学大纲,并对实施效果制定开展检查督导;校团委应该为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组织工作发挥骨干作用;学生处应该负责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记录工作;宣传部门应该在营造氛围方面承担起更多责任;后勤处则应在保障实施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和辅导员主要承担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
  (二)改善教学方法
  根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习惯于依事说理的习惯,任课教师可以广泛搜集、应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既消除了说教性,增加了感染力,又使大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典型、鲜活的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成为吸引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
  (三)提高教师理论知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