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与新闻真实性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包伟 发表于:2010-12-03 10:15  点击:
【关健词】浅析大跃进;浮夸新闻;与新闻真实性
本文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着手,从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准确性的两个基本方面,以当时“浮夸新闻”报道的大量事例中分析了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大跃进和“浮夸风”。伴随大跃进“浮夸风”出现的“浮夸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历史已经过去,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了解那段历史,分析“浮夸新闻”如何违背新闻真实性,帮助提高对新闻真实性认识,避免“浮夸新闻”出现很有必要。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是指伴随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产生的特殊的新闻报道现象,报道不按新闻真实性要求,不按客观实际,歪曲客观事实的报道。当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种报刊争相报道“浮夸风”吹出的粮食亩产万斤、超万斤,大放“卫星”,连出“状元”的“浮夸新闻”。这种“浮夸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两个基本方面即客观性和准确性。
  一、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违背新闻的客观性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在以下方面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
  (一)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不客观真实
  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说清楚,还事件或事实的本来面目,使读者获得真实的信息。在新闻报道中,当今新闻界所公认的“六要素”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通常说的5个W加一个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都必须客观真实。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首先就违背了这个基本要求,报道中的基本要素不客观真实。1958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到广西地方诸多媒体报道了环江县放了一颗全国最大粮食“卫星”——“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此事轰动全国,“扬名”海外。这是一例典型基本要素不客观真实的“浮夸新闻”。
  在早稻尚未收割完毕的情况下,广西就有 27 个县报称比上年同期增产 1—2 倍,环江县宣称早稻增产 4 倍。当时自治区党委号召各地大放粮食高产“卫星”,要夺取全国第一,事情还未发生,就放出了高产“卫星”。事实是环江县城关高级农业合作社搞并蔸高产。做法是:把原来搞试验的一块一亩一分三厘试验田中的禾苗全部拔出来,犁耙、深耕后堆入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集中了当地社员、县直机关干部和在县里参加集中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等近千人,把8个生产队的100多亩稻田中挑选出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水稻,连根带泥拔出,挑到试验田中并蔸。一切准备就绪后,县委即向柳州地委和自治区党委报喜,说要放一颗全国最大的“卫星”,亩产超过10万斤。1958年9月11日,柳州地委机关报《跃进日报》一版、二版联版“套红”刊载放“卫星”消息,标题是“通栏”的,引题是:霹雳一声创古今中外奇迹光芒四射看巨型“卫星”上天,主标题是:环江放出亩产13万多斤的巨型中稻“卫星”。报道的一个特点就是罗列的数字相当多,看似精确,实则浮夸。从报道中看出时间、地点、人、事、原因、过程等6个要素不客观真实。
  (二)引用的各种材料不客观真实
  从新闻的定义来看,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陈述,是对客观事物的写真。因此,新闻报道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客观真实可靠。大跃进时期中的“浮夸新闻”,在报道中引用各种材料不客观真实,甚至搞假。195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上报道了河南遂平县楂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韩楼大队小麦亩产3821斤。这个报道引用的材料、数字就不客观真实,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是当地干部为了某种需要做数字游戏做出来的。为了放“卫星”原来是以20亩地总产量10210.9斤,除以2.9亩再加上300斤得出来的。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北徐水县一亩小麦收获6万公斤,一亩山药收获60万公斤。18日,四川郫县的水稻亩产为412262.5公斤。以上报道中引用的数字都是假的,不客观的,当然是不真实的。
  (三)整体上本质上不客观真实
  从新闻真实性要求看,新闻报道应从整体上、本质上表现客观真实。如果一叶障目,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这样的报道也叫不真实。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就违背了从事物的整体性、本质上去把握的要求,只从现象、表面去报道。1958年9月12日,《广西日报》在头版报道中说:“因高度密植,禾苗不通风和不能充分吸收阳光而发黄,社员除了每天用竹竿拨开谷穗让太阳晒一二次外,还用四个鼓风机巡回四周日夜不断打风;太阳落山后,又用人拉挂风风扇扇风,以通风降温;为了防止倒伏,社员们又用竹子在四周拦起,因而禾苗没有倒伏,颗粒肥壮饱满。”[1]“这块试验田能够获得人们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高额丰产,主要是红旗公社党委委员李钰金、红旗公社城管大队党支部书记罗克正等人树立了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在八月二日领导全社八百多人,苦战两天两夜,把另外的十八亩九分抽穗的本地八月黏谷良种禾苗,以高度密植的排插办法,移到这块田来,据估计约有一百三十一万多蔸,每蔸八穗左右,密到没有株行距。”[1]采取了这些不能普遍实施办法,不能代表水稻普遍生长规律的亩产,能说明水稻亩产13万斤吗?从该报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中我们看到环江县位于本区北部,山高水冷,过去产量很低,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左右。这个背景材料介绍的才是环江县北部地区水稻亩产的普遍的规律,这才是客观真实的。
  二、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违背新闻准确性
  (一)新闻报道的语言不准确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准确、清晰与生动,而“准确”是新闻语言的核心,生动要服从于准确。 大跃进时期中的“浮夸新闻”,为了大跃进时期工、农业和各行业放“卫星”的需要,报道的语言极不准确,极具夸张,因而也不真实。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不同,用语要准确,不能采取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195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的《让河水倒流,让穷山变富》,1958年6月9日二版刊登的《事在人为,地在人种》,这些标题的文字报道就不准确,用这样语言文字,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不但起不到指导人民生产的作用,反而误导了群众,导致人们盲干。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