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与新闻真实性(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包伟 发表于:2010-12-03 10:15  点击:
【关健词】浅析大跃进;浮夸新闻;与新闻真实性
(二)新闻来源不准确随意发挥 新闻报道,顾名思义是先有新闻,后有报道,先有发生的事,后才有新闻,事实在先,报道在后。记者在写报道时不能凭空捏造,没有新闻来源的报道是不能让人相信的。 这种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报道

  (二)新闻来源不准确随意发挥
  新闻报道,顾名思义是先有新闻,后有报道,先有发生的事,后才有新闻,事实在先,报道在后。记者在写报道时不能凭空捏造,没有新闻来源的报道是不能让人相信的。 这种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报道,在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中随处可见。如,1958年6月17日《人民日报》二版《小麦低产区树起红旗,郓城县宜路乡出现了3540斤高产纪录》,1958年9月5日一版《广东穷山出奇迹:一亩中稻六万斤》、《第一颗甘薯大卫星:浏阳亩产了五十六万多斤》等等。稍有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按照当时的生产条件,亩产一两百斤就很不错了,怎么小麦会亩产数千斤、水稻亩产数万斤。由于《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的报道,更加推动了各地的浮夸风,各地纷纷虚报高产,影响中央决策,难怪毛泽东都提出粮食多了吃不完怎么办的问题。正如刘少奇1961年在帮助《人民日报》总结大跃进宣传的教训时,指出:“《人民日报》搞了这样多错误的东西,影响很坏,可以说,有报纸的害处,比没有报纸的坏处还要大。你们报上登了那么多高指标的浮夸新闻,开初,地方党委相信,我们也相信。”[2]显然,媒介宣传正确与否事关大局。宣传正确,作用很大;宣传错误,损失也是全社会性质的。事实证明,后来当地在向国家交纳公粮的时候,为填补这些远未达到的数字,农民被迫交出口粮和下一年的种粮,导致了大批农民外出逃荒,甚至饿死人,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悲剧。
  (三)对人、事件的评价不准确
  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对人、事件的评价要客观准确。评价一定要客观准确,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凭主观意志而脱离客观实际对人、事进行评价,如是这样进行新闻报道,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脱离客观实际对人和事进行评价的报道比比皆是。以宣传浮夸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为例。如当时为宣传人民公社规模“大”好,就宣传把10—2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一个公社的优越性大,甚至宣传一个县为一个公社优越性更大。在宣传公有化程度高“公”的好处时,宣传把经济条件各不相同的合作社的财产,以至个人财产合并到一起,由公社统一核算和分配好。宣传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公社包下社员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教育医疗等各种基本生活费用。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又急于宣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时任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康生还编出一句又好读又好记的诗,让不通文字的农民只听一遍就会永世不忘,美其名曰‘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3]。河北省徐水县提出,1959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1963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山东省寿张县提出两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对此,《人民日报》大肆肯定和宣传,“195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宣称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时期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这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时光”[4]。这样的“浮夸新闻”助长了左倾思想的泛滥,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参考文献:
  [1] 钟家佐.当代广西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120.
  [2] 胡绩伟.新闻工作论说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71-95.
  [3] 李翔.共和国记忆60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4.
  [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3:740.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