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唐松林 陈小伟 发表于:2010-11-08 09:12  点击:
【关健词】中道;德性;学校教育
看来,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暗示了对人的灵魂(人性)的充分尊重与适当改造(教育)从而使之和谐协调,揭示了德智体的互相关联制约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人类自由、和谐、文雅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根源。只有拥有强健有力的

  看来,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暗示了对人的灵魂(人性)的充分尊重与适当改造(教育)从而使之和谐协调,揭示了德智体的互相关联制约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人类自由、和谐、文雅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根源。只有拥有强健有力的体魄和充满智慧

的头脑,才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完善德性,并过着有德性的生活。
  
  三
  
  反思当今学校教育,往往存在许多与亚氏中道思想相违的现象,即缺乏对人性的灵魂(本性)的尊重、观照与适当,存在严重的“过”或“不及”。所以,学校教育失去了对人类自由、和谐、文雅与全面发展的追求,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因此,中道思想给学校教育如下启示:
  第一,用“至善”的德性教育理念克服学校德育的功利性。亚里士多德将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一、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二、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德育是“文雅教育”,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与身心和谐。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然而,在现行的德育中,“既把学生作为物(产品)去对待,也把教师作为物(工具)来对待,整个德育过程与其说是教师在外铄学生,倒不如说是社会在外铄德育。因此,教师无生气、学生无生气、教法无生气是许多学校德育实际的明显特征”。功利性凸显于整个德育过程中,“中国德育的诸多病状可以概括为功利主义德育症候群”。正是由于德性教育充斥着一股功利性,使得德育原本所追求的目的“至善”反倒成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配角”,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德育方式,导致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对道德的信度都有了不同幅度的降低,既十分不利于学生德性的养成,更无法实现对“至善”的追求。
  因此,我们应该将这种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德育观舍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培养学生寻求“至善”的德性教育理念。为此,学校教育应该弘扬高雅先进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来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性德育,教育学生辨别幸福与快乐、幸福感与快感的区别,领悟到道德人生的壮丽,发动并推进人生对德性的冲动与追求,进而使学生能够拥有德性并朝着“至善”的永恒目标追求。教师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陶冶,以期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不是通过采取运动式的德育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尤为重视音乐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能净化人的情感,是培养人们拥有德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也要遵循中道原则,“不能为了参加竞赛而刻苦进行技术训练,也不能追求惊奇和高超的表演……应以青少年达到能够欣赏高雅的旋律和节奏的水平为限”。
  第二,以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学校智育的灌输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源于人类本性使然,乃人类不自觉之活动。智育仅凭灌输方式是无法实现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的。柯尔伯格认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真正的教育决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真正的智育应该尊重学生正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的往往是教师个人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这种知识传授方式的结果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教师所传授的这种“切断语脉、意义中立化、文本非人称化知识,与其称之为知识,不如称为信息来的妥当”。而且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往往存在一种滞后性,由于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仅仅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自然无法适应他们日后的生存发展需要;连这些实用的知识都无法掌握,更勿论闲暇知识的学习了。
  因此,在智育过程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启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趣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疑惑和提问应该采取鼓励和欣赏的态度,即使这种疑惑在教师看来是那么地幼稚和浅显。“教师的职业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只有促使学生自己开展“沉思”来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理性思维,大胆探索未知世界,进而在这种对知识的无尽探索和挖掘之中享受生活的闲暇乐趣,才是我们所要真正追求的智育目的和方式。
  第三,让健康的体育观改变学校体育的弱势性。亚里士多德将其“中道”思想置于教育从而产生了其独到的见解:在教育的顺序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依照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首先从重视体育开始,培养灵魂所寓的身体,使之健且美。然而,国家教育部关于2004年全国7~22岁城乡182964名男女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提出了警示:与2002年相比,反映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的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如19~22岁女生立定跳远平均下降515 cm;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如7~12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分别下降了38ml和44ml等。由于社会、家长和教师过于强调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甚至喊出了“一切为高考让路”的口号,对于不纳入高考考查范围的体育而言自然无法避免处于边缘化状态,呈一种明显的弱势状态。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的是“驼着背、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学生,这种对体育重要性的忽视甚至无视,不但对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的实现,正所谓“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如若基本的身体素质都无法保障,那么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