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 慧 发表于:2010-06-25 15:43  点击:
【关健词】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合;社会流动
摘要:农民工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城市,能否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深层次的 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对国内外关于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整合。

我国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借鉴了一些国外相关理论和经验,并结合中 国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提出了 一些假说和假设,本文就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梳理。
l     理论研究

1.1再社会化和融合递进 田凯提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
上是再社会化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具备3 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 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 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 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 的条件;再次,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 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 相同的价值观。因此,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包括3 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 面⋯。朱力认为这3个不同层面是依次递进的,经 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的适应 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 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 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 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拉1。
1.2“二元社区”和“敦睦他者”
周大鸣在考察珠江三角洲的外来工时发现, 外来工在分配制度、职业分布、消费娱乐、聚居方 式和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都与本地人截然不同, 显示出本地人和外地人在社区中形成了两个不同 的系统,即“二元社区”L3 J。马西恒、童星以具有 在城市长期居住的事实和意愿的人群——新移民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Y社区进行研究调查,得
出外来新移民与城市社区或城市社会的融合将依 次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同质认同”3 个阶段这个观点,他认为现在已经到达了第二个 阶段即“敦睦他者”阶段H J。
1.3“半城市化” 王春光尝试用“半城市化”来分析农村流动
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他认为现在的农村 流动人口正处于“半城市化”的阶段。所谓的“半 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 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各体系之间的不衔接、社会 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 卷化”,即在体系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这3个 层面上没有实现完全的“嵌入”。农村流动人口虽 然进入城市,也找到了工作,但是没有“嵌入”到城 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城市的生活、行动得 不到有效地支持,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疏远乃至不 认同的感受,处在“半城市化”状态∞J。
1.4“四维度”
杨菊华在考虑到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研究思 路和理论,兼顾国内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研究成 果及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特殊社会问题,提出国 内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至少包含4个维度:经 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4个维 度之间既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也相互交融,互为 依存。身份认同是社会融入的最高目标,但这4 个维度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是互 相交融和渗透的旧J。

2  经验研究

2.1经济整合 经济整合包括居住环境、劳动就业、职业声
望、经济收入、社会福利、教育培训等指标体系。
2.1.1居住环境
从王汉生等人对北京、上海的流动人VI住房现状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2000年在北京的流动
人口中住在近郊和远郊的人数比例为79.2%,其 中住在近郊的人为62.4%。在住房选择上,流动 人口中有41.6%的人住在宿舍(工棚),有31.
9%的流动人口租赁私房,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中绝 大部分的人住在宿舍(工棚)或租赁私房,而自有 私房的在流动人员中的比例仅占0.1%,住在市 民家中的也只有3.9%【_71。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出流动人口的聚居地大多位于城乡结合 部,因为同城市的中心区域相比,这里租房更加容 易。这也决定了城市里的流动人口与城市主流社 会群体(城市市民)没有交往悼J。
2.1.2    劳动就业、职业声望及经济收入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
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收入方面,我国农民工的月
工资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形月一800形月
之间。而且从周大鸣的调查可以看出,城市社会 在分配制度上,面对本地人和外来人的分配制度 是截然不同的,本地人可以享受分配带来的福利 制度。就算从事同样的工种,或者表面看起来工 资相同,但是本地人和外来人的实际待遇却相差 较远。本地人和外来工职业上的分布也不同,外 来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 活、累活,本地人通常从事的是比较轻松、收入也 比较高的职业p。。
2.1.3社会福利和教育培训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自身社会资本、人力资
本条件的不足,外来流动人口很难在城市中找到一
份像样的工作和获得公平的社会福利及教育机会。 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一J。户口及 与之相应的用工制度、子女受教育机会等方面的不 平等政策使农民工很少能享受到城市的各种公共 资源和福利,加大了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成本。农民 工的子女入学需要交纳较高的借读费用;农民工没 有参与当地选举等政治活动的权力,等等。户籍制
度阻碍了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在实现 社会地位上升的职业渠道、经济渠道、政治渠道、教 育渠道、婚姻渠道等各种渠道中,城市农民工社会 地位的变迁都受到了户籍制度的阻碍一』。
2.2文化接纳和行为适应
文化接纳即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语言、文化、 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行为适 应是指流动者不仅理念上认同,而且行为上能够 按照流入地认可的规矩和习俗办事,实践着流入
地认可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向当地人靠拢。这 些适应包括在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以及娱 乐休闲等方面。
周大鸣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村镇里的娱乐消费场所有两个系统,一类是本地 人消费的餐馆、娱乐中心,一类是外地人消费的餐 馆和娱乐场所。这两类娱乐场所的定价是不同 的,本地人消费的娱乐场所的定价是外地人承受 不起的,实际上农民工参加娱乐活动是被动的、低 廉的,而且频率低¨o。(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