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转型的困境及其化解(2)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冯子标 王建功 发表于:2010-09-12 10:37  点击:
【关健词】农民转型;工业化;悖论;垄断
断锻炼才有提高的可能。从工业化的趋势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要不断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为安定之本,工商为富裕之源。退归农业不可行,一方面由于农村原本就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农业

断锻炼才有提高的可能。从工业化的趋势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要不断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为安定之本,工商为富裕之源。退归农业不可行,一方面由于农村原本就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和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农业技术进步只会释放出更多农业劳动力。基于我国工业化中期的特征,农转工的基本方向不会变,而农转商也可以很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农工商相互促进。农民转型关键看非农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流出的有效手段。
  
  2、城镇化吸纳农民进城和排斥农民同时存在
  在逻辑上,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和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劳动力转移是产业结构自身调整的结果。在现实中,行政计划色彩浓厚,城镇化甚至成为各种利益团体和某些行业分配财富的手段,造成城镇生活成本过高,间接抬高了进城的门槛,有驱赶效应。现在,有的地区存在城镇化大跃进,在土地财政的利益导向下,房地产成为富人的游戏,却将穷人拒于城镇之外。而廉租房等公共设施一直迟缓不前。地方政府只追求GDP,美化政绩,却漠视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需求。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房地产等商业领域,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不具有显著的生产力效应。货币在其中流动很大,这类货币的集聚和流动并不具有资本的生产功能,最多是财富转移功能。但是从短期来看,房地产等行业可以带来GDP的快速增长,塑造虚假的繁荣景象,进而实现各种政绩考核。高房价的结果是驱赶中低收入人群,将他们从市中心拆迁至外围和郊区。而农民工也随着城中村改造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归农村。源自工业化进步和全社会参与的市场竞争共同创造的土地租金,转化为少数人的财富,却让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埋单。
  城镇化自我需求的重化工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逐渐减弱,资本劳动比不断攀升,造成资本与劳动结合的就业挤出效应。这就是每年固定投资快速提高而就业却缓步爬行的原因。近来,我国城市的建成速度一直在规模上和硬件层面快速扩张。按理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批具有顶尖技术的产业引领着一大批新兴行业在其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就业,从而生产出城市的富足与繁荣。然而,由于置业和居住成本的高企,影响了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和定居。大部分的农民工根本没有希望在城市安身立命。房地产泡沫提高了物业成本,挤占企业利润,许多企业不断调整落脚点,向着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城镇化道路和产业自身演化严重脱离,有关方面应当高度警惕,使其走势回归到产业集聚尤其是劳动力转移这一基本功能上来,否则将酿成不可收拾的泡沫。
  
  3、剩余劳动力需要流动和土地制度牵绊之间的矛盾
  土地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增值,本可以成为农民转型的资本,但是农民没有所有权,只有承包使用权,使得农民一方面没有获得应有的土地资本化收益,另一方面融入流动却受到土地承包的制约。政府承诺使用权可以流转,但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相关土地管理的法规对此限制颇多。小农经济模式继续固化,使得分工受限,各种要素不易集结。同时,城乡土地市场不统一,要素价格被扭曲,流动不畅。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宏观命题无可厚非,却对农民转型形成掣肘之势。解决粮食安全无须使土地制度僵化。如果长期使土地与农民的关系被固定,小农经济根本无法改变,二元经济也无法化解。粮食安全不应绑架全体农民。截至目前,除去2.3亿农民工之外,还有3亿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依然占有全社会劳动力的40%。在农业现代化条件下,18亿亩耕地最多需要1亿劳动力。其余2亿不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完成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何况我国农业传统的精耕细作发挥的生产力已经到了极限,需要的是在农业科技和规模化方面进行增产,才能释放更多劳动力,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只有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到10%甚至5%的时候,才有机会实现劳动生产力在三产之间的大体持平,才可以说工业化是基本完成了。
  
  四、垄断损害农民转型
  
  土地、户籍、金融和教育几大领域,存在着行政垄断进而形成相关要素的市场垄断,影响到基础要素的价格形成和微观经济的活力。垄断有制度支持,与特定时期的政策有关系。土地制度以及户籍制度关系到土地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是基于维持计划体制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金融制度则是维护金融政策的可控性而牺牲其灵活性,抑制了民间金融,致使民间借贷转到地下,牺牲了金融市场运作的便利。教育制度则依然延续建国初期形成的国家办教育的大一统模式,教育体系僵化,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带有极强的行政色彩,计划体制痕迹明显,没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这些政策延续日久,成为正式的制度并立法,加之背后存在的刚性利益格局,难以更改。
  土地垄断,土地上市流通仅限于国有土地,而农地流转步履蹒跚。土地产权的生产力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土地作为农民的主要财产,其财富的效应没有被激发。土地征用过程中导致农民利益受侵害的事例不断。实际上是财富的转移。由农村向城市,由民间向政府,形成财富分布的不平衡格局。要素空间流动的障碍,对劳动力及产业集聚和物流的运输,形成极大的交易费用和物流费用。
  与土地垄断对应的,是附地而生的户籍制度。户籍本质上也是垄断。城乡之间福利水平的差异,包括土地收益在内的工业化租金的分享只能局限于特定的群体而不是为全社会共享。为了阻止外部人分享租金,会衍生出相应的壁垒,这就是户籍。在存在巨大公共福利差异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流动迁移来寻租。不同城市的户籍之间也有租金,比如有的城市户口有隐含的市价,有的城市通过证明财富能力才可以进入,比如购置房产和投资。城市如堡垒,进入有代价。对于农民来说,无力支付这样的代价。有时候,进入城市是为了寻租,本质是分配财富而非创造财富。但是这无形之间会干扰人口流动,破坏了城镇化的市场信号,不利于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金融垄断,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市场,偏好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资本融通对不同主体存在明显的歧视。民营企业是农民转型的主要载体,但是民营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资金规模与其经济规模很不匹配,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很有限。金融抑制从边际上削弱了农民的创业精神。农村金融非常薄弱,事实上它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抽水机。农民之间借贷是亲戚朋友之间接济,或求助于民间高利贷。这些民间资金的利率真正反应了农村资金供需关系并影响农民的经济行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