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话语的视觉呈现方式变迁与媒体责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南粤论文中心 发表于:2012-10-12 20:24  点击:
【关健词】变迁,媒体,责任,方式,呈现,话语,视觉,健康,
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诉求愈加迫切。再加上国内食品安全缺乏保障,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电视荧屏适应大众市场需要,健康养生类节目一时风起云涌,成为当今国内众多电视台的“新宠”。

一、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概述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科学术语。在当前中国电视界,各种电视节目类型不断涌现,理论界难以就一种电视节目类型统一称谓,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期待电视学界和业界同仁取得广泛共识。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有学者称为“医疗保健节目”、“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健康类电视节目”、“电视养生节目”等,不一而足。但是,总的说来,大都认为,这类节目属于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范畴。具体地说,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电子的技术手段,通过邀请权威医学、药学专家学者,同时借鉴其他节目的艺术形式,以传播健康知识、健康生活理念等健康信息为主要内容,给观众提供生活服务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狭义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中华医药》节目,侧重于人的生理健康。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狭义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这也是国内近几年来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二、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原因
  国内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早已有之,1960年,中央电视台就开办了国内第一个电视健康节目《医学顾问》。然而,近年来,国内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浙江卫视的《健康最重要》等,都有着不俗的收视率,一时蔚为大观,影响力颇大。
  事实上,这类节目如此备受电视机构和广大观众欢迎,有其深刻的现实的、历史的以及电视节目自身发展的多种原因,折射出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发展背后国民对于健康话语的大众化传播的强烈愿望。
  (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年均达到9.7%,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至2010年的4260美元。
  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4%。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满足基本的物质生理需求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如安全需求,包括健康安全等,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爆发以来,健康节目收视率飙升。
  (二)健康诉求更加迫切
  健康安全诉求迫切,不仅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也是国内公共卫生建设比较滞后,医疗保障水平覆盖面有限的结果。2004年底,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近年来增速过快,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最重要的是,将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
  而在2009年初,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看电视为83.5%、阅读报刊书籍为53.8%、医生告知为39.8%;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健康知识主要渠道:看电视为76.6%、医生告知为49.7%、阅读报刊书籍为18.3%。可见,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城乡大部分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渠道。
  (三)食品安全缺乏保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毒豆芽事件、地沟油事件等,接二连三,触目惊心,不断考验着广大民众的心理接受底线。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纷繁复杂,作为普通民众,无从知晓。现实生活中,他们直接的考虑就是,如何才能辨别真伪,少吃或不吃假冒伪劣食品?这时,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专家说法,那些关于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知识的讲解,就成为他们认知的主要途径。
  (四)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透露,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伴随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环境恶化、自身健康知识淡薄等原因,发病率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表明,老龄人口发病率尤其是慢性病发病率是社会平均水平的2-3倍,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是一般群体的3~5倍。与此同时,媒体对健康内容的传播报道急剧上升,特别是电视,因其自身视听结合的优势和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成为老年人的首选媒体。
  (五)养生哲学潜移默化
  “养生”一词,古来重视。时至今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历经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精深奥妙的中医药文化滋养,以及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熏陶,中国人重健康、注养生的观念,根植于记忆深处,时代变化了,但健康养生哲学没变。
  三、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历史发展
  接下来,笔者通过梳理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历史发展进程,透视国内健康话语的视觉呈现方式变迁。
  所谓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方式,即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健康话语的视觉呈现方式变迁,具体落实在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上,就是要通过这类节目发展史的纵向审视,发现这种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指出其合理性,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的服务功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担负起电视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 笔者依据大众传播学“传者”与“受者”关系理论,将国内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 “宣讲布道”阶段(1960~1999年)
  中国电视自诞生之日起,普及知识、教育群众,就是除政治宣传功能外,最为重要的功能。1958年5月1日到6月30日,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试行的节目时间表中,就设有《科技卫生和实用知识节目》栏目。1960年正式设立的《医学顾问》,被认为是中国电视史上最早的科普知识栏目之一,也是国内第一个电视健康节目。“在《医学顾问》栏目中播出的节目,主要是请首都医学界的专家们介绍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统医学知识以及医学成果。黄家驷、诸福棠、吴阶平、林巧稚、张晓楼、张孝骞、吴蔚然等,都曾参加过卫生节目的播讲。当时因条件所限,节目只能以直播讲解为主,中间插播一些模型、影片。其中,《傅连璋谈养生之道》、《心脏与心脏外科》、《小儿麻痹症与小儿麻痹症疫苗》等优秀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