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何文华 发表于:2011-12-14 18:02  点击:
【关健词】欧洲;新世界;形象;野蛮
围,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欧亚非T型板块,美洲这个地方是不存在的,美洲的居民也是沃尔夫表述的没有历史的人民:二是指欧洲人可以在这里建立新的城市、新的殖民地、新的帝国。当新后面缀上具体地方之时,如新西班牙

围,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欧亚非“T型板块,美洲这个地方是不存在的,美洲的居民也是沃尔夫表述的“没有历史的人民”:二是指欧洲人可以在这里建立新的城市、新的殖民地、新的帝国。当“新”后面缀上具体地方之时,如新西班牙、新墨西哥、新英格兰等。它表示这块土地可以在欧洲人设定的轨迹中获得新生;三是指这个大陆与“旧世界”相比较,完全是一个没有文明的野蛮世界,是一个有待被救赎和彻底垦荒的原始社会。
  当“旧世界”与“新世界”相遇,欧洲白人建构“新世界”形象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什么呢?借形象学研究成果,可知人们建构“他者”形象有两种思维定式:肯定的“乌托邦”形式和否定的“意识形态”形式。德国学者卡尔·曼海姆指出,所有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都或多或少存在想象性的内在逻辑起点,或乌托邦式、或意识形态式,乌托邦是否定现实秩序,意识形态则是肯定维护现实秩序。保罗·利科尔进一步把曼海姆“知识”层面的分析,上升到社会想象层面。他指出社会想象在历史中的实践表现多样,但最终可以归结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极,乌托邦是超越、颠覆性的社会形象;意识形态则是整合与巩固的社会形象。当时欧洲观念中的“新世界”,表面上看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乌托邦,那里有多样的物种、丰富的黄金矿藏、友好的土著和动人的女性,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原始野蛮、缺乏文明的社会,那里的土著极具动物特征而缺乏人性,他们生来就是奴隶。在认知美洲的过程中,欧洲人更多地怀着一种意识形态的否定心理,他们不断用野蛮与文明的叙事方式贬低美洲、强化自身的优越,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美洲殖民话语体系。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虽然彼此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都不尽相同,但它们认知美洲的模式。在哥伦布首次登陆美洲之时就已达成一致了。1493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马特(Peter Martyr)呼吁:“打起你们的精神……倾听来自新世界的声音吧!”首航归来的哥伦布向其同胞宣称:“新发现的地方有许多神奇的东西。从带回来的黄金制品来看,可以证明那里矿藏丰富”,“那里的人是如此的欢喜,少有欲望,他们用甜美的言语相互交谈。显得十分友好”。探明新世界稀奇的事物,尤其是获取丰富的财富,是欧洲探险者、殖民者前往新世界的动力,航行归来的人总是习惯于重复、复述新世界富裕的话语。各国探险家还继承发扬土著友好形象的话语,英国探险者看到“土著们都很善良友好,他们尽自己最大的限度来招待我们”。法国殖民者卡蒂尔(Jacques Cartier)也看到“不断舞蹈,表现出各种快乐表情,并渴望与我们交朋友的土著”。此外,新世界的女性也引起欧洲人强烈的兴趣,西班牙殖民者科尔斯特(Hemdn Cortes),葡萄牙殖民者科特瑞尔(Corte Real)、卡布莱尔(Cabral)等,都多次谈到美洲的女性。在欧洲白人看来,美洲的女性大都身材匀称、面容娇好,而且毫不隐藏自己的私处,她们对白人十分忠诚,并听从白人的任何差遣。
  “新世界”呈现出来的以上乌托邦形象,与其说是对新世界的描述,不如说是欧洲自我意愿的写照。黄金和传教是发现美洲的主要动力,哥伦布初登新世界就坦言:是黄金和上帝将我带来了这里。欧洲人在探险前就预设了一个物产丰富,尤其是黄金矿藏丰富的美洲。因此欧洲人会为发现土著的黄金饰品、黄金工具、黄金塑像而激动,也会为自己用劣质产品换回黄金而欣喜不已。欧洲人传教的欲望,则通过普遍认同土著的友好得以体现,卡蒂尔看到土著的第一反应是,认为他们如此的单纯、友好,可以很容易让他们信服基督的教义。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带回50个土著人,他相信温顺的土著经过训练,就可以为西班牙人做任何事情。而突出美洲女性赤裸的形象,体现男性居主导地位的欧洲社会对性的欲望。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人逐渐公开地追求性方面的本能需求。1534年,西班牙探险家恩瑞克·德·古兹曼(Enrfque de Guzman),在自传中坦言:“我谈的不是我在新世界看到的、听见的,或者发生的,……我在书中记述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包括欧洲的传统、既有知识和预先设定的框架体系,欧洲对新世界的表述并不等同新世界的现实,它总是渗透着欧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意愿。
  
  三、新世界被“野蛮化”了
  
  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欧洲人,在各种思想观念的互相冲突中。从发现、认知美洲,到形成关于美洲的整套话语体系,大约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新世界事物的强烈冲击。首先让欧洲感受到一个新奇而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但经过探险家、殖民者、文学家、神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的表述。异域美洲最终被定型为一个“野蛮原始”的地方。表述野蛮的词汇,如“barbarous”、“savage”、“wild”、“bestiality”等,不断被用以指涉美洲。美洲发现初期,欧洲曾一度出现关于土著是否有“人性”的争议。因为以树根、蛇、蜘蛛、人肉等为饮食对象的新世界居民。远远超越了欧洲人既有的宇宙观和自然史观。参与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的德·常卡(Dr Chanca)曾感叹:“在我看来,他们的兽性甚至超过之前我见过的任何一种动物。”欧洲沿袭基督教教义和古典时期知识的传统,根据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的标准对人进行划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便最原始野蛮的土著在本质上也具人性,只是因长期独居森林,才失去了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教皇保罗三世,则从美洲居民皈依基督教的目的发现,于1537年作出“印第安人(Indians)属于人类”的最后声明。所以,站在新世界的居民属于“人”的基点上,欧洲开始了“野蛮化”美洲的话语体系建构。
  欧洲第一幅描绘美洲社会的图画,就概括展现了土著居民毫无羞耻、吞食同类、同性恋爱等野蛮特征。1505年,德文版《韦斯普奇航海故事》一书的插图,第一次描绘了欧洲人观看到的土著生活场景圈。图画描绘两艘葡萄牙船舰在海岸停靠之际。他们面前的八名土著情况。这些土著仅穿戴少量羽毛,几乎赤身裸体,女性的乳房完全暴露。图画最前方的两个土著正进行性爱行为,最后面则是两名女性相互爱抚和亲吻的场景,在她们旁边还有一个土著正在啃食人臂。图画的中间是正在烤炙同类尸体的一名男性土著,而他身边是一个表情平静正在为小孩哺乳的妇女。图画描绘的身体裸露、当众性爱的画面。表述了美洲土著毫无羞耻感的人类文明前心态;吞食同类展现出土著凶恶、残忍的一面;而同性恋爱的场景则表述了一种为文明所耻的不正当行为。哺乳妇女平静的眼神。传达出这一切在美洲都是习以为常的,图画还暗示这种原始的状态还会继续在美洲存在,因为儿童正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从及物性系统看人物情感发展
  • 下一篇:没有了


  •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