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职业》之主题思想辩误(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国顺 发表于:2012-09-07 15:33  点击:
【关健词】泰戈尔 儿童心理 职业理想 主题思想 误读
所想:自由,无人阻止,随心情。 园丁劳作,不惧尘土污染衣裳,刻画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和高尚。这也是孩子喜爱园丁的原因之一。实际这也是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反映。 所愿:做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进

  所想:自由,无人阻止,随心情。
  园丁劳作,不惧尘土污染衣裳,刻画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和高尚。这也是孩子喜爱园丁的原因之一。实际这也是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反映。
  所愿:做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进一步强调愿意做园丁的原因:美化生活,劳动无人阻止。
  我再一次提醒,此分析中的所见、所想、所愿的主体都是孩子,孩子!再来看分析中孩子的所想和所愿,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个孩子愿意做园丁的理由竟然是他从园丁的身上看到了劳动人民淳朴和高尚的品质和“美化生活,劳动无人阻止”。我不禁要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觉悟高得让人害怕。
  让我们用完整的结构来分析诗歌的第二节。
  所做:下午四点钟,我从学校里回家。
  所见:从一家门口,我看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所想: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所愿: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也许是由于诗歌语言的限制,作者在第一句并没有描述回家后的情形,但我们根据他眼中的园丁的生活,可以填补。园丁很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即便弄脏了衣服,被太阳晒黑了或被打湿了,也不会被责骂。很显然,他在家里是不能像园丁一样的,所以他“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对第三节的分析,编者犯了和第二节一样的错误。认为孩子喜欢更夫的原因是“在黑、冷、孤独中为人们守夜”,是“辛劳一生,奉献他人”。
  编者还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在这一节里,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突出了更夫的辛劳:‘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更夫每天夜里伴随着自己的影子,‘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感人至深,令人倾佩。”如果认为孩子能从更夫这一职业中体会到如此崇高的意义,并被更夫“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感动而心生钦佩,无疑是一个笑话。如果编者从成人的角度也认为“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感人至深,令人钦佩的话,那简直就是没有人性。此处用了对比的手法不错,但对比并非突出更夫的辛劳,而是作者从孩子的角度表达他喜欢更夫这个职业的根本原因。“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从“刚”和“就”两个词,我们可以读出孩子是多么不愿意啊。而“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在孩子看来是非常自由的,所以“我愿意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泰戈尔《新月集》中的诗歌《职业》从孩子的角度描述了一个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约束的孩子渴望摆脱束缚,希望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的天真、有趣的心理。他不喜欢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路线去上学,也不想在规定的时间回家,也不愿意天一黑就被妈妈送到床上睡觉。在他看来,小贩、园丁、更夫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因此,他想像小贩一样在街上过日子,像园丁一样在花园里掘土,像更夫一样整夜在街上走。作者用这种独特的视角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纯真、有趣的儿童心理世界,让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到儿童迥乎成人的心理活动和有趣想法,使我们能更好地关注、理解和爱护儿童。同时也引发我们对成人世界的思考。
  教材和教参则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根据编写教材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背离文本的主旨,认为诗歌是作者通过孩子的心理和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职业理想的认识和看法,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进行曲解和拔高,把和诗歌完全无关的意义强加其上,不仅对主题的分析与诗歌风牛马不相及,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上也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有人评价泰戈尔的《新月集》:它不是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乃是一部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编者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所有的错误都将避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