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五种思想路线(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康中乾 王有熙 发表于:2011-04-07 09:03  点击:
【关健词】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路线
二、制天命而用之的外行动路线 第一次系统提出外行动天人合一路线的是战国末的荀况,这就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天论说。荀子在论述天行有常、天人之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即大天而思之,孰与

  
  二、“制天命而用之”的外行动路线
  
  第一次系统提出外行动“天人合一”路线的是战国末的荀况,这就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天论”说。荀子在论述“天行有常”、“天人之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荀子认为,要做到“制天命而用之”,人自身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知天”,即人正确利用天官、天情、天君等来认识和把握天养、天政、天功,以发挥人和天各自的功能。二是“明分”。荀子指出,人的社会是“群”,但这个“群”不是一般动物的那种种群,是个有等级、有分工、有合作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之所以能出现是因为人类有自身的人道原则,即“义”。“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以“知天”和“明分”为存在前提和条件的人,在自然之天面前是一定有所作为的,即“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裹矣”。这就是“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的天人论在先秦诸子中别开生面,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独树一帜。在这里,天就是天地万物,它没有意志性、目的性、主宰性,但它有自身的运行之“常”(规律性)。而人已不是只具有先验伦常道德性的单个人,而是突出了人的群类性即社会性。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人,就大大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力量,这就是“天地官而万物役”,“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以人类的力量“制天命而用之”,这是一条实际而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天人合一”路线。
  荀子之后,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也讲过外行动的“天人合一”路线。例如,刘禹锡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说:“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尔。”人是靠社会性来与天(自然界)作斗争的。在人、天“交相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就是“天人合一”。
  “制天命而用之”的外行动的“天人合一”路线,实际上是个以人的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实践过程,即人在改造自然(天)的过程中达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有机统一。这里含有实践过程中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统一的深刻的哲学、美学问题,这已非古人所能言了。
  
  三、阴阳五行的宇宙系统论路线
  
  以阴阳、五行、五音、五味、五色、四季、四方等相结合和相配合而构成一个天人相合的宇宙系统论框架,这是秦汉时期独特的“天人合一”论。
  早在《管子》中已有了系统论思想。如《管子·幼官》将土、木、火、金、水这“五行”与黄、青、赤、白、黑这“五色”,甘、酸、苦、辛、咸这“五味”,宫、角、羽、商、徵这“五音”,和、燥、阳、湿、阴这“五气”,五、八、七、九、六这“五数”等比附、协调、连结了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管子·四时》以“四时”为框架将四时、四方、四德、四气等统一了起来。《管子-五行》以“五行”为框架将四方、四时、五钟等统一了起来。
  《吕氏春秋》有十二纪,提出了一个内容更丰富的系统观。如《吕氏春秋·盂春纪》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嗥,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在《孟夏纪》《孟秋纪》《孟冬纪》中,以同样的形式叙述了每一季中的日、帝、神、虫、音、数、味、臭、祀、祭、方向、色、食、德等方面,真可谓包揽无余。
  《淮南子·天文训》既讲宇宙生成论问题(下一个问题再谈),也讲宇宙系统论问题。如它指出:“何谓九野?中央日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日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日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日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西北方日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日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方日朱天,其星觜嶲参东井;南方日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方日阳天,其星张翼轸。何谓五星?……”这里讲到九天、五星、五帝、五方、五音、四兽、四季等。《天文训》接着讲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宿、五行的相生相胜等,真可谓上天文、下地理、中人文无所不包。这是一个系统论的“天人合一”。
  《礼记·月令》也讲系统论。它首先将春、夏、秋、冬四时与东、南、西、北四方相配合;再把四时的变化与木、火、金、水、土五行相结合,认为春季“盛德在木”,夏季“盛德在火”,秋季“盛德在金”,冬季“盛德在水”,土无时间可配而被放在夏、秋之交。《月令》认为,四季的变化是木、火、金、水依次“相生”的结果。同时,《月令》又将四季的变化与阴阳二气的运行消长联系起来,如认为五月夏至是“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而十一月冬至则“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还有,《月令》将农业生产活动与四季的变化相统一,如认为当“盛德在木”时东风解冷,草木繁生,这时宜耕稼树艺,切忌砍伐和打猎。它还给十二个月中的每一月安排了一个主宰的“神”,将人们的生活与四时也联结起来。很明显,《礼记·月令》讲的是一个四时、五行、阴阳以及人的生产、生活和统治者的统治术等相协和的系统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