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灾后重建中问题的分析—灾区现状与民意动向调查报(6)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罗布江村张原汤芸张利 发表于:2010-02-26 09:54  点击:
【关健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民意动向;整体统筹
计之长摆摊打工,以恢复经济与生活。 然而对于大多数受灾居民而言,目前他们所 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并不多,特别是许多中年以上 的居民由于缺乏工作技能和就业条件,他们对将 来生活的保障是最为忧虑的。为解决灾民在

计之长摆摊打工,以恢复经济与生活。
然而对于大多数受灾居民而言,目前他们所 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并不多,特别是许多中年以上 的居民由于缺乏工作技能和就业条件,他们对将 来生活的保障是最为忧虑的。为解决灾民在灾后 就业困难的问题,相关单位也进行了大量的招工 活动,我们在什邡市的红白镇了解到,作为对口援 助者。北京市的相关部门也到此地开展过几次劳 务输出工作,具体招工单位的职位和待遇也不同。 比如“物业管理1000—1300元/月、家政服务1000
形月、电工、维修工1500形月(需要高中以上学
历,或者技能资格证书)、育婴员1200影月(要技
能培训)、玻璃加工1000形月、保安工作1000
形月、餐厅服务员1000—1200刃月、食品加工
1000—1200形月、保洁人员1000—1200形月、
销售员750形月加提成(初中以上学历)、包装人
员1000~1200影月”。∞应该说,这些就业渠道的
开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就业机会。然 而当地居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参加了招工,且有 不少参加劳务输出的务工人员在外地工作不足一 个月后就陆续回来了。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居民 不具备招工条件,要么年纪偏大、要么缺乏职业技 能、要么教育水平偏低;二是招工单位提供的工作 多属于简单重复的劳作,且1000元左右的酬劳要 在北京这样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生活是很困难 的,当地居民感到很不划算;三是觉得相关的灾后 扶助政策和住房重建措施还不明朗,而家里又没 有安顿好,因此不想出去务工。可见,在灾民们心 中,只有家安定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 更好的发挥出来。因此,积极出台相关的扶助措 施来缓解灾民重建新家的种种担忧,并尽可能地 创造一些真正适合当地灾民的就业机会,将经济 援助从输血模式转变为恢复造血机制,是安定民 心最为急迫的一项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灾区居民说得最多的一 句话是:“现在最关键的是修房子,有了房子一切
都好办”。安居乐业是中国老百姓最理想的生活 状态,而居所未安如何乐业呢?虽然政府及社会
各界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来为灾区居民修建板房 安置点,但这里却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些现 象。首先,我们所调查的受灾居民无论现居住于
何地,无论居住条件如何,他们都更愿意回到自己 原来的居址中去自建过渡房居住。其次,政府统 一修建管理的板房安置点虽然设施齐全、条件较
好,但居住于此的居民对自己居住条件的抱怨却 比自建过渡房的居民多。最后,那些回到自己原 居住地自建过渡房的居民,在生产恢复和再就业方
面积极性更高,且心态也比居住于板房安置点的居 民更为乐观,更有信心。相比而言,灾民自建过渡
房时国家只需给予每人800元人民币的补助即可,
而—个住在板房安置点内的居民,国家投入到其身 上的资金要远远高出800元人民币。可为什么板房 安置点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资金,其在灾区生活生产 方面取得的效果却反倒不如资金投入更小的自建 过渡板房呢?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 看。一方面,由政府修建管理的板房安置点提供的 条件虽好,但安置点小区的空间格局和生活环境却 往往让受灾居民很不适应。板房一般联排修建,一 排大约有10—15间房,并且按受灾家庭的人口来分 配房间,每个房间的大小在20—30平米左右,4人 以下的家庭分一间板房居住;厨房、卫生问、澡堂均 为公用,建于一排板房的两侧。

图六:板房安置点
这样的空间设计与安排是按生活功能的区分 来设置的,然而,当地居民所习惯的居住空间是要 将所有功能置为一体的,因此他们很不适应自己 的屋内仅能供休息,而不具有其他的生活功能。
就像一些受访者所言:“住在这里(板房)没有家的 感觉,好像是在过集体生活。”也就是说,板房条件 虽好,但在居民心中也只是一闻“寝室”。而自建 的过渡房则可按照当地居民的习惯来修建,因此
再简陋也能带给灾民们一种家的感觉。

图七:自建过渡房
另一方面,在当地居民的心目中房子是自他 们一生的奋斗结晶,对大多数人而言,一栋房子凝 结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事业成功的喜悦、人生理想
的实现,以及家庭财富的体现。可以说,房屋在这 里不仅是物质性的一个框架,更是对当地居民社 会生活的投射与文化意义的呈现。因此,人们不
仅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房屋修建中,更将自己的大
量精力与情感投入到房屋的完善中,以使得房屋 成为一个家。这就意味着,在帮助灾区居民重建 家园时,我们更应多带一些人文关怀和对地方文 化的理解,不仅帮他们重建一个遮风避雨的居所, 更要去重建一个承载生活意义的家园。
五、调查后的思考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遭受一些灾难,
承受某种考验。所谓“忧劳可以兴国,多难足以兴
邦!”今天我们又再次遇到了可怕的灾难——(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