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新(3)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徐建军 龚涛 发表于:2011-03-23 11:05  点击:
【关健词】耗散结构理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新
要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制定文化素质教育的年历,并参照第一课堂教学的课表形式、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安排表,学生人手一份,吸引广泛学生参与; 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三

  要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制定文化素质教育的年历,并参照第一课堂教学的课表形式、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安排表,学生人手一份,吸引广泛学生参与; 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范围,让文化素质教育与其它重点工作一起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进工作目标内容、进师生员工头脑、进评估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立体推进模式;要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多模式、多规格”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面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在教育内容上,要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合理原则,分类分层构建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为主体,文化素质教育培训、讲座;课外经典阅读、文化艺术素质拓展等为辅的“1+x”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必须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要大幅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比重,建立融合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积极改造教学内容和体系,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倡导和鼓励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乃至开设直接体现人文价值的专业课程;要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法、三步训练法、讨论教学法、课内课外双向互补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要在第一课堂主渠道之外,充分发挥第二、三课堂的优势,大力开办各类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双休日培训班、高水平讲座、课外经典阅读、文化艺术素质拓展等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五)在特色营造上,要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涨落”原理,着力在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媒体平台、特色学生社团建设、校园文化精品活动项目、新型文化艺术实践载体、学生骨干培养、活动+项目+载体+班团组织(公寓楼栋等)的基层文化素质教育模型的构建等为主线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体系。
  要充分利用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积极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题网站,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网上咨询和网上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创办文化素质教育手机报;建立专题微博客;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网络电视台等,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和方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广泛性,使社团成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学生社团,通过校园精品社团文化活动或精品社团文化产品,延伸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手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研究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新思路,积极孕育一批校园文化精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要积极构建各类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实践载体,通过项目带动、平台搭建、活动辐射,构筑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提升的引领体系、帮扶体系、助推体系、服务体系和激励体系。
  要本着“强化观念、提升素质、激发潜能”的原则,积极创新学生骨干培养的基本模式,按照造就一流的学术科技精英、一流的青年政治领袖、一流的工商企业名流的未来领军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方式,通过通识教育和目标培养等环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要积极探索活动+项目+载体+班团组织(公寓楼栋等)的基层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激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做到百花齐放,使之成为高校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与典型。
  科学“唯真、求实”,人文“唯善、求美”;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着眼于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只有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和谐发展,人类社会才能达到至善至美。高校要充分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充分把握耗散结构的开放、非平衡、非线性和涨落有序的基本理论特征深入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提升学生基本素养和创造性品格;健全人格、完善个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苗红等,基于熵与耗散结构的高教系统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2]张宗海,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3,5(02),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郭万恒,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方法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
  [5]龚鹏等,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一谈高校大学生的培养途径[J],运城学院学报,2004(6),
  [6]孟杰,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兼备的“健全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6),
  [7]李双奎,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解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0(2),
  [8]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