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与公共治理:以杭州为个案的研究(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徐珣 发表于:2012-05-04 10:40  点击:
【关健词】公共治理 现代传媒 民主 民生
四、总结与探讨 杭州市以现代传媒促民主民生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于民生事业发展的民主化推进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很多借鉴。立足杭州经验,可以探讨建构公共治理的现代传媒之维的机理与路径。 (一)以传媒行动建构合作

  四、总结与探讨
  杭州市以现代传媒促民主民生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于民生事业发展的民主化推进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很多借鉴。立足杭州经验,可以探讨建构公共治理的现代传媒之维的机理与路径。
  (一)以传媒行动建构合作治理网络:现代传媒嵌入公共治理的内在机理
  整个20世纪,等级制、层级化的官僚制是政府提供社会民生服务的主流组织模式。在官僚制内部,信息与社会资源纵向流动,经由等级制的行政命令传递,传动整齐划一的专业化科层行动。在这种官僚科层制的层级化结构中,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模式是行政主导型的模式,社会公众的民生诉求,无法即时性地传达到民生事业的实践过程中去,公众社会行动并未被导向民生事业实践过程。民生事业的公共治理模式不可能成为实践的选择。
  新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社会结构的变迁,权力结构的分散化、组织界限的扩张与相互渗透,社会问题的全球化与地方化情境并存,社会人群的多元性、流动性增强,整齐划一的官僚科层制“一方治百病的模式就必须让位给那些个性化的特制模式”,日益复杂的社会情境强迫公共机构探索各种新的治理模式;B28而在这些治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强调政府与多元的社会组织系统与社会公众协同合作、结成平等伙伴关系的社会行动网络的治理模式逐渐兴起,B29公共治理成为民生实践的主流模式。杭州市适应地方性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现代传媒的实体化功能创新激活民生事业发展的民主行动,推进杭州民生实践的公共治理:在传媒的独特场域中促成社会民生意义的界定、社会交往与公共行动的协调、社会民生问题的理性协商。这一过程最关键处是经由传媒行动建构起社会合作治理的行动网络:社会民生不仅是政府单方的决策与资源配置的行动,而是在传媒场域中经由“四界联动”、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此中不同位置上的行动者结成互动的理性行动网络,确保民生事业发展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因此,杭州的民生实践中,承担民主责任、关注民生事业发展的传媒行动,在根本上是一种建构社会合作治理网络的要素,嵌入在城市公共治理的过程之中。杭州经验所证成的传媒促民主民生的模式的精髓即在于此。
  (二)传媒场域的行动、参与、网络:建构公共治理现代传媒之维的路径
  基于传媒承载治理功能的杭州经验,可以总结建构公共治理现代传媒之维的若干路径。1)以实体化功能创新建构传媒场域的公共行动。使传媒承担民主责任、关注民生事业,必须超越传媒工具化、消极性的信息传播功能,建构传媒实体化、积极性的社会行动功能,使传媒在特定的时空中演进为社会行动场域,嵌入到现实政治社会的组织、制度与行动系统之中。2)吸纳社会公众参与,激活传媒民生事业关注的场域效应。传媒的实体化功能创新,以及其作为公共行动的场域建构,根本而言在于其创造吸纳社会公众参与的条件与路径,从而传媒成为社会行动与交往的“公共能量场”,B30进而演绎其民生意义界定,民生事业推进的功能。在此,创设多元化的传媒场域的公众参与的路径,提升公众的传媒素质至关重要。3)以规则体系的互动衔接,巩固传媒的嵌入功能,建构合作行动网络。现代传媒作为社会行动与公众参与的独立场域,其治理功能是透过其对现实的政治社会过程的嵌入而实现的;而这种嵌入又是经由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各种制度规则体系的互动衔接而建立的。因此探索这种衔接,尤其是将传媒行动引向正式的行政决策与实施过程的制度规则创新,至关重要。而建构传媒嵌入功能的核心目标,是要建构公共治理的合作行动的网络;因此,促成多方主体平等参与、协同行动、合作交往的制度规则创新也必不可少。当传媒场域的公共行动与现实的政治社会行动透过规则体系创新相互联接,合作治理的社会行动网络在传媒行动中得以协调、展开,传媒场域中的“噪音”与“强音”便可以剔除,传媒行动的治理效应便得以拓展。
注释:
  ①〔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3页。
  ③B24〔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8~97、280~291页。
  ④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⑤〔美〕查尔斯·蒂利著:《民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7页。
  ⑥Lipset, Seymour Martin,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3, No. 1. Mar., 1959, pp.69-105.
  ⑦徐珣:《网络民主:公共协商与制度创新》,《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41~47页。
  ⑧〔美〕亨德里克·房龙著:《宽容》,迮卫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55页。
  ⑨〔英〕约翰·洛克著:《政府论》,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7~80页。
  ⑩〔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70页。
  B11孙中山著:《三民主义》,岳麓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B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7页。
  B13章辉美:《传媒与社会变迁》,《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第123~125页。
  B14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232页。
  B15王国平主编:《培养社会复合主体研究与实践》,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B16〔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9页。
  B17〔法〕阿莱克斯·穆奇艾利著:《传通影响力》,朱嘉宁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B18郑杭生:《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第109~115页。
  B19B25〔美〕 詹姆斯·博曼著:《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92~94页。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