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田秀瑛 发表于:2012-04-26 13:10  点击:
【关健词】六普;现状;问题;对策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反映出深圳市福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与此同时,依然存在社会建设与管理、社会安全和民生建设等方面的个性化问题,了解现状、找出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分析的最终目的。

1 人口现状
  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要素,对福田区经济社会转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分析福田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将有利于监测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根据“六普”数据,福田区人口主要特征如下。
  1.1 规模得到控制,增幅下降
  人口总量逐年上升,增幅逐年下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福田区201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131.7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多40.75万人,增长45.0%,年均增长38%;比1990年建区时多100.38万人,增长3.78倍,年均增长169%,人口总量逐年上升。1990年到2010年人口规模的增长可以清晰的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1990年建区到2000年这一阶段,人口增长较快,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2位数,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到2010年这十年,增长曲线在2001年出现明显拐点,增速开始下降、趋缓,增速均控制在7%以下。
  常住人口比上年增长1.6%,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并且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5%以下。福田区的人口增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规模稳定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控制和经济规模的大幅上升,福田区人均正效应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人均GDP14.17万元,比上年增长10.4%;人均绿地面积26.8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万人公共体育场馆13.37个,比上年增长2.5%;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7.7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趋优、社会大幅进步、民生福利提高,辖区居民幸福感提升。
  1.2 人口结构调整加快
  人口类型为“成年型”和“稳定型”。2010年“六普”数据中,0-14岁的少年儿童有156580人,少儿系数为11.88%,比“五普”时比重增加0.20个百分点;15-64岁的成年人有1116673人,占常住人口的84.76%,比“五普”时比重下降2.01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有44258人,老年系数为3.36%,比“五普”时上升1.81个百分点。“六普”15-49岁的生育人口比重为76.01%,比“五普”下降5.62个百分点。“六普”的老化指数为28.27%,比“五普”增加14.97个百分点。“六普”的年龄中位数为30.94岁,比“五普”增加了4.4岁。根据国际通用人口类型标准和人口再生产类型标准判断,福田区的人口类型已经从“五普”的年轻型转变到“六普”的成年型,再生产类型由增加型向稳定型过渡。
  行业人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六普”对家庭户的10%进行长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业人口共80791人,主要从事的行业分布在20个行业内,其中从业人口最多的三个行业为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8.20%、12.08%和595%;“五普”从业人口最多的三个行业为制造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695%、2567%和948%。福田区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产业结构由二产占较大比重逐步向三产占绝对优势转变,工业逐步外迁,第三产业新兴行业增多,城区功能定位逐渐向金融、文化、政治等转化,产业结构变动推动了行业人口的流动。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从“五普”的37.17%下降到“六普”的17.14%,下降20.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从“五普”的62.61%上升到“六普”的82.71%,上升20.1个百分点。“六普”中新兴行业从业人口比重逐步增加,其中居民和其他服务业比重为5.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重为4.4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比重为4.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为3.28%。人口倒挂逐步缓解,人口流动趋于稳定。“六普”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613032人,占比46.53%,非户籍人口占53.47%,非户籍人口占绝对比重,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户籍人口增加较快,户籍人口的比重也显著上升,比重比“五普”时提高了14.31个百分点,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倒挂现象得到较大转变。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沉淀,福田区的倒挂现象会逐步改善。在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136801人,主要流入地区为省内,占87.30%,流入外省的省市按比重排名为湖南、湖北、北京、上海、江西等。常住人口中户籍在外省的人口数467926人,主要来自的省市按比重排名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重庆、广西等,来自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为迟缓,人口较多,离深圳较近的省市。户口在外乡镇的人口流入福田区的原因主要是务工经商,占7192%;家属随迁,占7.56%;投靠亲友,占6.44%和工作调动,占4.81%。
  1.3 人口素质提升
  “六普”中,六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比“五普”下降0.42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的人口比重“六普”比“五普”下降10.57个百分点;高中、高中中专人口比重“六普”比“五普”下降3.86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六普”比“五普”提高14.85个百分点,是六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情况比重最高的类别,而“五普”中比重最高的类别是初中以下人口,“六普”计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09年,比“五普”提高了1.02年。由此可见经过十年的发展,福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显著提高。高素质人口是促进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的基石,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使得社会自治能力提高,管理成本下降。
  1.4 人口分布改变
  人口密度全市最大。“六普”福田区的人口密度为16749人/平方公里,比“五普”增加5088人/平方公里,增长43.6%,人口密度增长较大。比排名第二、第三的罗湖区和南山区密度分别大5023人/平方公里和1087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与区域建设和功能定位关系较大,南山区是我市的科技区,城区较新,科技相关人才扎堆;罗湖区是老的中心城区,生活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福田区作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要素更为集聚,吸引更多人口迁入。福田区人口密度排前三位的街道是园岭街道、福田街道和华强北街道,这三个街道分别是福田的工商中心、金融中心和经济旺区。
  2 福田区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发展在与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管理转型等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过程中,矛盾此消彼长,不论是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结构,还是人口迁徙变动,一系列的问题逐渐产生和暴露,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调、人口基数大负担重和人口经济结构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福田的人口问题存在普遍中的特殊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