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姚建明 发表于:2011-08-26 10:16  点击:
【关健词】物流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联合实践基地
2. 非学历层次教育方面 除学历教育院校外,以物流人才短期培训以及认证培训为基础的培训机构也在逐年增多。但大部分机构的正规性与规范性仍有待逐步规范。由于不同机构的建立模式、运营模式以及发展目标有所不同,

  2. 非学历层次教育方面
  除学历教育院校外,以物流人才短期培训以及认证培训为基础的培训机构也在逐年增多。但大部分机构的正规性与规范性仍有待逐步规范。由于不同机构的建立模式、运营模式以及发展目标有所不同,造成了它们在培训水平上的明显差异以及师资水平上的参差不齐。此外,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致使很多机构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等不够规范。因此,对于非学历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而言,不仅应努力提升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而且,在物流人才培训的管理模式方面仍有待进一步规范,积极探索实用性强的培训模式。
 三、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如何在提升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学习的力度,并合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要解决该问题,物流人才培养的各有关方面在培养目标上形成一致是至关重要的,如图4所示。这就要求:一是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企业是否能够明确需要何种类型的物流人才,同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需要怎样的物流人才;二是当企业明确物流人才需求后,有关管理部门是否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合理的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人才的培养和实施;三是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学校如何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物流人才规划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如何动态引导人才的就业?明确建立有效的物流人才培养平台的目标;四是在相关政策引导下,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应明确提供何种培训服务,明确培训服务的效用;五是对于被培训对象而言,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是否能够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物流教育?自己的就业前景、目标是否明确等等。当物流人才培养的各主要方面针对培养问题达成目标统一性之后,便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物流人才培育体系,使得培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均能较为顺利的解决。
  在目标一致性基础上,可以用图5所示框架模式描述建立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平台的基本步骤。即:首先,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在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各方面的有效资源,进而搭建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及实践平台并对平台进行逐步完善。
  
  四、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问题及运作局限性
  
  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产学研平台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理论培养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理想途径。当前的校企合作成功模式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即一个学校同一个企业进行合作。比如,企业与高校合作在学校建立物流实验室,或者学校和企业合作,成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人才培养机构等等)。以该一对一模式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在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但是,由于一对一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人才培养的灵活性等方面均不够完善。该一对一模式的运作局限性主要有:
  一是在物流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中,由学校建立大型的物流实验室(包括仓储、运输、分拣、配送等系统在内的、涵盖整体物流流程的综合性试验室)存在着场地、资源、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客观性制约,同时在实验室的利用等方面也会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经常安排学员参观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场所也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这里存在一个有待解决的矛盾。
  二是对于目前一对一的物流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而言,一般较容易结成的合作方式是企业与一般性、专业性强的学校(比如海运、交通、物资等类型的院校),而对于企业与综合性院校(特别是人文及经管类院校)的成功合作模式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
  三是由于不同的学校对物流相关学科的重视程度与学校的专业配置倾向有很大关系,因而差别很大。比如某些综合性院校对物流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企业和综合性院校不易建立有关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关系,造成这些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缺乏实践的途径。但是,综合性院校的高学历层次(如硕士、博士等)培养比例占到全国高学历人才培养比例的大部,如果这些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
  四是某些综合性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在进行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及教学过程中,往往较为重视理论研究而轻视实践教学,这对广大物流方向的硕士、博士人员就业是较为不利的。现实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研究生学历层次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就业现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这些院校中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解决根本的就业问题、拓宽就业途径。
  五是物流市场变化迅速,但是院校中的教学活动不宜对市场的运营行为进行迅速把握。而当前一对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利于院校和企业双方根据物流市场运营状况的变化相互变动合作对象的类型与内容,不利于双方合作模式的灵活变更与动态发展,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的灵活变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一对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待完善与拓展。这些局限性重点显现于现有合作模式的封闭性以及灵活性方面的欠缺。为此,我们讨论建立资源开放的综合实践平台及培养基地来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
  五、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战略思考
  为解决上述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问题,我们提出建立适合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特征的区域联合培养平台和实践基地的构想,如图6所示。具体讲,就是在学校和企业相对集中的某一地区,通过联合多家学校、培训机构、企业以及政府引导部门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及实践的第四方平台机构。其运作模式可以借鉴第四方物流的资源整合机制。与一般的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联合培养实践模式具有服务区域广泛性、资源整合多样性、培养方式灵活性、运作模式可行性等等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运作模式方面。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可以建立在某个院校或培训机构相对集中,产学研需求相对丰富的中心城市或区域(如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开发区等等)。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首先可以在基地内投资建立大型的,拥有物流区域规划、运输系统、仓储系统、拣货配送系统、信息模拟系统以及物流综合管理系统等等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物流运作实践体系。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在校内无法实现建立完备的物流实践系统的客观问题(如一般来讲,出于场地与资金限制,在校内只可能建立以物流技术研发为核心的试验室,而无法建立包括运输、配送等在内的完备的物流管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院校频繁的实践活动给合作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所带来的影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