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服务范围方面。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服务于一定区域内多个企业、院校及培训机构的,形成多对多的培训服务及实践体系。这可以充分弥补一对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资源利用方面的不足,使得有限的教学实践资
第二,服务范围方面。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服务于一定区域内多个企业、院校及培训机构的,形成多对多的培训服务及实践体系。这可以充分弥补一对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资源利用方面的不足,使得有限的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空前的提升。比如,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分时安排不同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的人员到实践基地参加教学和实践活动。同时,由于是多对多的混合合作模式,不同院校、培养机构以及企业中的人员可以方便的在物流教学实践过程中交流,提高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与运用效率。
第三,资源利用方面。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设施;由于是多对多的混合合作模式,建立该基地可以多选择的考虑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不同类型,考虑将要合作企业的不同类型,充分发挥多个合作方的特有优势。比如,参与的院校可能是专业性的院校也可能是综合性的院校,专业性的院校具有物流技术方面的教学优势,而综合性的院校具有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二者的结合再加上具有实践优势的企业,必将对物流人才在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等方面提供资源利用的便利。这是实现不同机构动态合作,提供高效培养模式的基础。
第四,培养方式及课程教材方面。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将各方的培养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与灵活运用,使得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培训人员的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同时,方便采取各个院校培养方案的长处,动态、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对于课程教材而言,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立便于各方资源的充分协作,使得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协作方的学科与教学优势,结合企业实践合作编著针对各类物流人员培训的精品教材,并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在企业运营中进行实践验证。
第五,协作关系方面。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协作,有力的促进物流人才在企业中的就业,方便企业人员在学校接受再教育。使得通过平台建设与合作的校企各方在人才培养、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优先性。此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立还为不同企业以及院校之间特殊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及相互影响与促进提供了条件。
第六,拓展功能方面。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研发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联合平台及协作各方的资源。如进行物流技术研发、物流管理流程研发、物流教学流程研发、物流实践流程研发等等。而所有的研发成果一方面可以方便的应用于院校及培训机构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企业有关的生产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看出,研发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
除了上述诸多有关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立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此外,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各种优势与特征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辅相成的复杂统一性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方面促进了联合培养过程各优良特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对各优良特质的有效运作提供了互动支持。
六、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当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战略构想。可以看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性物流人才培养联合实践基地,可以充分体现物流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针对性、灵活性与实践性,实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培训人员的潜能。此外,除针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外,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构想也可运用于其他类别人才的培养过程,这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此外,就物流人才培养而言,本文认为如下几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企业对物流人才进行需求决策时应慎重思考,不宜简单作出决定。企业应首先对自身的物流问题有所了解,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十分把握。进行需求决策应在深入、全面分析企业物流运营状况、综合考虑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另一方面,学校在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时,特别是在确定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时,也应通过实践调研了解企业物流问题的关键,明确所培养物流人才真正的需求所在。仅依赖企业的认识与见解而轻易作出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失全面性且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第二,应特别注意企业运营中的物流问题决非单纯的物流管理问题,这不论对学校、培训机构以及企业而言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对企业而言,可以使其更清晰的认识与挖掘物流问题的结症所在,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通过物流管理途径来解决,使之更加清楚的明确人才需求的种类;对学校和培训机构而言,明确这一问题可以更好的做好学科设置、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合的物流人才。
第三,不同类型与规模的企业,其物流运作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同。对于小型企业以及新建企业而言,由于其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因而其物流运作瓶颈一方面与物流运作层面的问题有关,而更多的原因可能源于企业的宏观及战略管理层面。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在进行物流人才选择时不能只关注其物流知识水平,应该考虑其综合管理素质。而对于大型或相对成熟的企业,由于其管理模式较为完善,就物流问题而言,出于物流运作层面的原因相对较多,因此引进专业化强的物流技术及管理人才相对较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 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0][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魏 然. 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J]. 物流技术, 2007, 26(11): 78-80.
付宏华, 詹捍东, 赵园园. 我国物流管理人才供给的缺陷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7(32): 172-173.
王 睛.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 中国水运, 2006,6(10):207-208.
Sarana,Mandip. Key logistics education requirements in industry [J]. Logistics & Transport Focus,2006, 8(3): 30-31.
Lancioni, Richard; Forman, Howard; Smith, Michael 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education: roadblocks and challen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1, 31(9): 733-74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